王小波说:“写出《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写得好。”
一本《黄金时代》,道尽世态万象,也道破人生真相。
细数其中8句经典,慢慢品读,让往后余生,褪去浮躁,活出潇洒。
- 走进了寂寞里,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想干啥就干啥,效率非常之高。你可以夜以继日地干任何事,不怕别人打断,直到事情干成
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更是一个人难得的修养。
懂得独处的人,会把对外界的向往,转化为一种内驱力,来实现精神上的富足和充盈。
王小波在农村插队时,也曾有过一段独处时光。
傍晚时分,天色已晚,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檐下。
看着时光流逝,王小波心里顿时感到寂寞和凄凉,仿佛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他不禁写道:
“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与其被寂寞所打倒,不如学会享受独处。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写作,越来越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感受思想的乐趣。
独处,并不可怕;不会独处,才可怕。
当我们学会享受独处,就能听到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就能看到夜的海棠花未眠。
且放下岁月的浮躁,静静享受心灵的宁静,让这一生如霁月当空,再无难容之事。
-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人生在世,难免会吃点苦、受点委屈。
有的人但凡遭了点罪,就大呼小叫,抱怨不已。
但也有的人,敢于吃苦,善于吃苦,并在吃苦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座佛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
但他们的命运却大不相同:一块被雕刻成了佛像,被万人朝拜;另一块却做成了台阶,遭万人踩踏。
被做成台阶的石头很不满,就在那里喋喋不休地抱怨。
被做成雕像的石头听了以后,微微一笑:
“如果你能忍受雕刻家日复一日雕刻带来的痛苦,你又何尝不会成为另一个我呢?”
被做成台阶的石头,这才惭愧地不再言语。
有句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想要像蝴蝶一样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就要忍受破茧成蝶的痛苦;想要像千里马一样在沙场上驰骋万里,就要让马蹄钉上铁掌。
学会吃苦,才能让往后的日子,越来越甜。
- 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网上有人问:“一个成年人,到底为什么要不间断地读书?”
高赞回答是:
“读书,会增添面对未知世界的底气。”
人生的旅途,总有一些路,需要自己走;总有一些关,需要自己闯。
而读书,可以带来底气,带来慰藉,带来希望。
就像演员胡歌,前不久,他回母校参加开学典礼时的一番致辞,引起轰动。
他勉励学弟学妹们好好读书,还诚恳地对大家说:
“艺术的道路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这番透彻的感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他在风头正劲之时,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
就在他以为此生无望的时候,是读书,带给了他生活的希望和勇气,也重新开启了他的艺术生命。
从那时起,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济济于金钱和名利,而是注重充盈自己的头脑、丰盈自己的心灵,不断努力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
大道至简,三千繁华。
读书越多,才能宠辱不惊,活出豁达和通透。
- 指标这种东西,是一切浪漫情调的死敌
凡事最怕设定遥不可及的指标。
有了指标,就有了负担;有了指标,便多了匆忙。
就像网上有人问:“开心的秘诀是什么?”
有一个经典回答是:
“永远不要对任何事情要求太高。”
过高的要求,就像给一件事情设定了遥不可及的指标,这样很容易因希望落空,而陷入深深的失望。
少一点期待,多一点真诚,才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就像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的爱情。
王小波疯狂地爱着李银河,甚至说过“爱你就像爱生命”。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喜欢没事看看美女。
他甚至写道:
“谁都喜欢看见好看一点的女人,这一点在男人中间可说是不言自明的。”
面对真实的人性,李银河没有因此而气恼,更没有把这个问题“无限放大”。
相反,她知道“你我皆凡人”,她能包容对方的小缺点和小任性。
两个人一如既往打打闹闹,一起钻研学术问题,并达成共识:“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快乐中去。”
正如哲人所言:“把期望值降低,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
降低期待值,懂得知足常乐,才是幸福人生的保鲜剂。
- 我向来不怕得罪朋友,因为既是朋友,就不怕得罪,不能得罪的就不是朋友,这是我的一贯作风
朋友之交,贵在真心。
真正相互欣赏的朋友,既会彼此肯定,也会针锋相对。
倘若一味放低姿态,刻意讨好,这段关系必然会失衡。
只有与那些能让你畅所欲言的人相交,才能彼此舒服、久处不厌。
1983年,黄永玉写信给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曹禺,他毫不客气地写道: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大家都以为,曹禺肯定会生气,没想到曹禺接信后,却视若珍宝,夹在相簿里反复翻看,还叫来妻女和他一起认真阅读。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封信精心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并给黄永玉写了一封长信,真心地表示: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真朋友之间,不怕得罪,无需迎合。
有缺点,就真诚指出;有矛盾,就彼此沟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相互成全、共同提高。
-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常言道:“好坏都是生活。”
一帆风顺固然可喜,磕磕碰碰也未必可悲。
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万事万物也总是祸福相依。
经历过,才是成长,才是收获。
就像电影《黄金时代》里,萧红的两段感情纠葛。
和萧军在一起,萧红会轻易流泪,但是彼此灵魂相吸。
和端木相处,固然少了争吵,却总觉少了一丝味道。
病重住院时,萧红渴望回家,但端木却并不答应。
昏沉中,萧红情不自禁想到,倘若自己打个电话给萧军,说自己想出去,萧军一定别无二话。
这就萧军跟端木的不同之处。
很难说,究竟哪一段感情是更好的。
但正是这样丰富多彩的经历,让萧红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也让她得以用更饱满成熟的笔墨,写下《呼兰河传》等佳作。
她也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经历过,才能懂得;拥有过,才懂失去。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坦然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才能少点遗憾,多点回忆。
- 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曾提出人格面具理论。
在他看来,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往往希望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以此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他人、甚至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这样做,固然可以尽可能隐藏自身的缺点,来达到某种目的,但戴着面具生活,不但太累,而且容易失去自我。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爆料: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别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
王小波并非不会说话、不爱说话,而是害怕说多了被人看穿、说错了遭人耻笑。
于是,他干脆保持沉默,来努力掩饰真实的自己,努力成为人群中“合群”的大多数。
就像《乌合之众》所说的那样: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习惯了表演和伪装,终究会忘了真实的自己,成为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
做人,不要戴面具;交往,不要玩心眼。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
以真面目示人,以真性情交友,告别假面人生,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烟火。
-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
正如有句话说:
“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伴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年龄越大,身上担子越沉,被生活捶打得也越重。
但与其被挫折和磨难所打倒,不如学会一笑而过。
王小波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活的。
他从小就家庭遭遇变故,而后又下乡参加劳动。
喜欢上李银河,又自觉长了一张“丑脸”。
即便如此,他还是勇敢地追爱,勇敢地生活,在逆境中不断逆袭,最终活出了短暂但却闪耀的人生。
有句话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生而为人,没有人能事事如意,没有人能永不受锤。
与其抱怨生活的苦楚与无奈,不如学会一边受伤、一边坚强。
咬咬牙,撑下去,也许就是鹏程万里、星河璀璨。
▽
王小波说: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谁不曾年轻?谁不曾有梦?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黄金时代”。
虽然生活很苦,只要熬过当下,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请记住,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大。
点个【关注】,愿你我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活出自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