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磨10年刀,今天考验好球。
又是一年高考时,莘莘学子奔赴考场之际,南海网“网友写作文,名师来点评”再度和您相约啦!南海网“网友写作文,名师来点评”活动自2012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是第五年。五年来累计了超高的人气,截至6月7日下午4点,已经收到来稿300多篇。南海网从网友投稿中综合选取了10篇有代表性的网友作文,邀请了去年颇受欢迎的海南侨中名师汤成慧点评,供大家阅读参考。
2016年海南高考作文:
作文题大意为:谈如何学习语文,1、课上有效的学习;2、课外大量的阅读,3、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2016年#网友写作文,名师来点评#网友作品目录:
— — 网友作文集 — —
1、“倒霉”与“倒楣”,囧事一箩筐
作者:赵有良
一直以来,我都分不清“倒霉”与“倒楣”。
课堂上,老师只是教导我们,形容一个人不走运就用“倒霉”。和同学们一样,我也只是乖乖听老师说,将“倒霉”奉为标准答案。
直到有一天,在路边报刊亭的一份报纸上,我看到一句这样的话:“哪种中药最倒楣”,顿时傻眼,此处难道不应该用“倒霉”吗?
我当即买下这份报纸,将存疑的地方圈出拿给老师,“老师,您看这个地方是不是写错别字了?”
老师见我拿了本地晚报,将信将疑的凑过来,“恩,确实错了。”
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答复,我将这一处“错误”裁剪下来,按照报纸的地址邮寄了过去。不久,我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回信,信上这样写道:
感谢同学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您所指出的“倒楣”并没有用错,只是不太常用了。详见《咬文嚼字》第X期XX页。
看到这样的回信,我并不服气,难道老师教的错了?按照编辑提供的参考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倒楣指的是遇事不利、遭遇不好,在我国古代,考试落第才叫“倒楣”。同时,该词还普遍流行于江南,是江浙一带的方言,后来多被用于口语和书面。
看来,报纸的用法也不能算是错,反倒是自己缺见识了。通过这件事,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们一直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光汉语用词的考究,就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我也开始明白,学习不能只是满足于课堂上所学,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教导的内容当做理所当然的标准答案,那样,就只会是井底之蛙,在生活中难免会闹那样的笑话。
只有学会深究这种“标准答案”背后的真实原因,学会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才能避免发生“倒楣”与“倒霉”分不清的“囧事”。
从那以后,我开始频繁地跑图书馆,购买《咬文嚼字》,对于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词汇、典故等,开始多了一份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大量地翻阅图书,我掌握了词汇、典故的背景,学会了如何在生活实际中去运用。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也开始喜欢上了在街边报摊的报刊中寻找错误,每当发现错误,我都会大量寻找书籍、典故佐证自己的观点,再一一通过信件的方式向报刊纠错。
久而久之,我与那位编辑老师反倒成了莫逆之交。
汤成慧老师点评:
作者细心观察生活,在生活里淘出一件典型的小事,分辨“倒霉”与“倒楣”两个词语,并由此巧妙地引出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的主题。文章能够充分做到以小见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且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这篇文章可以给写记叙文的孩子们做个借鉴,一人一事一理,不蔓不枝,朴素有道!
2、用心从三方面学好语文
作者:一帆
语言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载体。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学科,是感受语言魅力的集中课堂,是提升一个人未来语言能力的最佳训练场。
如何学好语文,我想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学习。学习是必备的基础,我们从小学的拼音到组词、造句、再到作文,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课堂学习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学习的进一步拓展,是有效的课堂时间之外的“加餐”,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更能增加我们的语言储备,还能系统化我们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很可能是一篇文章的节选,但课外验收可以全部阅读,补全漏项的知识,这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是语言学习的助力器,“学用结合”才能让学习良性循环下去,我们社会周边每时每刻都有文字,比如包装说明、宣传广告、横幅标语、报刊杂志……,要留心他们语言使用,好的用法要坚持学习强记,要借鉴,这样我们的语言能力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是思考。任何学科都要讲规律、讲科学,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博闻强记,语文必然只能生搬硬套,呆板而毫无生气。语文从单字、单词、到成语、谚语,从主谓宾到定状补,都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只有深入思考,把这些内容嚼碎咬烂,才能吸收其中的全部营养,才能灵活应用,才能在已有的基础储备中创新应用,创造更优美、更有力、更鲜活的语言。
三是感受。语文是有情感的,喜怒哀乐、褒贬吐槽……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只有深入用心去感受这些美妙的情感,语言才能得到升华,才能产出真正打动人、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尤其占有优势,“枯藤老树昏鸦”的落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哀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短短几个字把平常我们难以描述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作者用心写作的结果,也需要我们用心感受,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把我们的感受用最贴切的文字表现出来,达到这一步,语文的学习就得到了升华。
不管学习,思考,还是感受,关键的还是要用心,只有做生活学习的有心人,才能真正学习好语文,用好语言。
汤成慧老师点评:
作者整篇文章,在诚恳地与我们分享他的语文学习体会。“学习”、“思考”、“感受”固然是语文学习的必备,但这三个词语的出现,直接干扰并破坏掉作文材料里的指令,“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面的三条途径,阐述你的说法和理由。”把材料的任务指令置之度外,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个人随笔性情文章,自然可以进退自如。但有材料背景的应试作文,倒是要步步为营!请记住,材料背景对你的限制,不是不让你飞翔,而是让你明白,不是每一片天空你都可以飞翔!
3、阅读如一路灯火,照亮人生黑暗
作者:辰月
那六月的微风,仍旧在人间虚无缥缈着。考场上的芊芊学子趋之若鹜,这份摆在眼前的人生答卷,终究要以怎样的笔墨,去挥洒,去勾勒,去画上那完美的句号呢?
语文——我向着天空低语。就在这一瞬间,诗歌、古文、阅读、练笔.......闪念聚拢开来,像礼花般灿然开放,而我正步步向它靠近。
摆在桌前的这本语文书,竟翻了有十年之久。每一节或长或短的语文课,每一位气宇不凡的老师,每一首如吞吐的烟雾沉浮的诗句……而我——坐在座位上,愁云布满眉头,缓缓地站起,老师眯缝着双眼,好似透过风沙看到绿洲。他问了许多问题,我却懵然地站着,站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是的,语文课我是极少听的,课堂上无非就是学习方法、表达技巧,然后花大把大把的时间问着不一样的脸庞:“你怎么看?”,我想老师也许不晓得,皮里阳秋实则藏在练笔本中,在课堂上从同学嘴里吐露出来的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话;老师心血来潮或是恼怒时才会讲讲时事政治,灌输灌输心灵鸡汤,也只有在这时,我才渐渐从喧闹的景况,走向冷静的路去。课堂究竟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我越想越不知道了,而老师也在尽力挽回些兴味索然的人,可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的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而我的语文分数,每一分都是从书中一点点读出来的。阅读经验如一路灯火,照亮人生黑暗,黑暗尽头是一豆烛火,即读书的起点。自古人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你难以信服,你也可以这么想——“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你要读书,因为起码要对得起死去的森林。高一,我读《三国演义》,甚至要将《史记》看完了,数学课上也在埋头看着《红楼梦》低语感慨,期中考的文言文分数跟之前简直判若天渊;而后开始看《朝花夕拾》、《呼兰河传》这类的书,作文水平也不断在登高,练笔本上妙趣横生,总印着那青春似的美梦;有时趴在书上睡着了,恍恍惚惚总闻到一股无中生有的书香,召唤远道而来的灵魂。
如今物转星移,语文对我来说,不简简单单只关乎着分数了,因为读书的终点是心灵,心情到心灵的这段距离,没有人知道该如何经过,答案只藏在书中——有着岁月烙印的书中,所以别人纠结于文理分科的时候,书本早已为我准备答案。读书的路绵延向前,没有尽头。
总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七岁的雨季来临,正是青春澎湃的大好时光,自是不愿与寂寞相守,不如出去走走,去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高一那年,或许是还没到写议论文的水平,考试必出记叙文,一上考场就急得坐立不安,记叙记叙,到底是要写些什么呢,我不知道。这时我才深深领悟到“出去”的重要性,莫非你的生活就只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或那像鸦片般的手机吗?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沉默,这沉默不是金子,是那悔恨那难过啊。
时间就这么平淡无奇地捻过去,黑板上的字迹出现又消失,我仍是这样我行我素,望着窗外天空又高又蓝,慢慢地趴在语文书上,闭上眼睛。醒来我将会在哪里?我说我要去那文化苦海中畅游……
汤成慧老师点评:
本文洋溢着浓浓的青春气息,这就是属于作者独一无二的语文心灵成长史。尤其是作者从第四段开始铺陈自己的青春阅读,文字里就有了真实的柔软感。这何尝不是千千万少年书香里的记忆?当然,如果对文章前面关于语文课堂的乏味、结尾关于行万里路的升华,能够做到减少笔墨,而留出充分的空间,来渲染“阅读”这盏灯光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就会更鲜明突出,情感也更显浓烈磅礴!
4、人间遍是学
作者:酒暖红叶
高尔基三大名作,其中就有一部名为《我的大学》。这当然不是写他上了哪所大学、学了哪个专业、在大学生活中谈了几个女朋友,而是写他在社会所经历的一切,有了这些历练,让他成长为俄罗斯文坛巨匠。
咱们中国也有句古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也是在说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而来,留下了一部《马可波罗游记》,让多少西方人憧憬着童话般的魅力东方;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摆茶摊十余载,就为了搜集路人们提供的志怪奇谈;曹雪芹三十载写成《红楼梦》其实讲述的是他自己大起大落的一段人生。
所以,语文素养,不是单纯的学习语法、不是简单的积累辞藻,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积累的厚度,而这样的积累,来源于在社会实践中的点滴经验。
我时常在生活中感悟人间百态,比如外婆抚摸我脸颊时她苍老皮肤粗糙的触感、比如看完一场喜剧电影后和好友放肆爆笑时空气喜悦的震动、比如雨后一湾清水中倒影的彩虹、比如阳光穿透树叶洒下的一串婆娑。万物皆灵,一花一世界,一页一菩提,正是有了生活,才有了“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青苔”的惬意,才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生动。也正是因为缺失了社会实践,王安石才错改“黄犬卧花荫”留下了人们的笑谈。而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句也是出自人们的生活,白居易也是有了游船上的经历才写出来流传千古的《琵琶行》,我最喜欢的两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实在是用笔酣畅淋漓。要相信,足够的生活积淀,最终会在你胸中化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读龙应台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当时我还年少,我不明白为什么她说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不断目送的缘分。只觉得这份缘分好苦涩。直到今日我也为人父母,看到一岁的儿子蹒跚学步,他向着阳光慢慢走去的小小背影,才明白这份苦涩的缘分中还有一种安稳和美好。
我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时我尚未恋爱,只憧憬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情,直到我也爱上某人,才知道原来凄美的爱情比不上温暖的陪伴岁。所以《梁祝》的最后,作者让他们双双化蝶,才是这个悲剧故事里最温柔的善良,愿他们化蝶后的日子,岁月静好。
我不知道出题人为什么会出这样一个题目,让考生讨论学习、课外阅读、社会积累这三种方式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这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而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需要提高的那片短木板也不一样。就我而言,生活的实践才让我言之有物、有感而发。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你不能说大米是用来煮粥好蒸饭好还是抄扬州炒饭好。而且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今天可能是他们人生最后一次考作文,你觉得让他们在这个时候来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有多大意义呢?
不如谈谈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更有感受美好的能力?
当然,我也挺同情每年出高考作文题的人,因为不管你们怎么出题,总是会被人吐槽的。因为别的题目,大概多数人也不会做了。(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老师我对不起你们,呜呜呜呜)
既然考题已成定局,就让我好好的答一答。因为这样的考题也有好处,考生们基本上都不会太偏题,能写多差也不容易。但是想得高分也不容易。基本上,出彩的不会太多。
没关系,孩子们,高考不求出彩,你们正常发挥就好,因为今后在你们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更多重要的瞬间和重要的题目。只要今后出彩,你的人生一定会如你期望的那般美好。
而我今天之所以能坐在这里打出上面这段话,也是我的人生经历给我的答案,
你看,虽然“我的大学”不是在社会,但社会已成为我的“研究生进修班”。再次证明社会实践的积累,真的非常重要。
人间遍是学,愿你今后所走的每一步,都能成为你未来发光的力量来源,当然,我指的,不仅仅是语文。
汤成慧老师点评:
这是一篇“陈情表”,替在高考应试里的孩子们陈情。“陈”出了对本则材料的立意探讨,但其实命题者并没有让大家做出唯一的选择,而是让考生充分讨论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这三种方式对提高语文素养的意义。这三者本来就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审题上,命题者并没有为难大家。同时,作者认为此则作文题目难以写出精彩,我倒觉得你从第四段到第七段之间,就已经用你广博的阅读,充沛的体悟,给大家做了最好的示范。因为,只有语文素养根植于心的人,才能实现深情款款地感激,那一条永远流淌的阅读、体验、思索、沉淀的生命长河!
5、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王诒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长期以来,考试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短期可以见效益的学科上。于是,语文这门需要长期付出,厚积薄发的学科自然就被渐渐冷落。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教学的低效也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的实际看,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这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尽管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而且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在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不易检测评价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汤成慧老师点评:
这是一篇论文写作,而不是一篇常规意义上的作文。严谨的概念辨析,专业的理论呈现,都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论文、乃至教科书的错觉,会有一种膈应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本篇在对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对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解读等重要观点的表述,这是理性思考的升华。但如果想写一篇得体宜人的作文,还应在观点之后,在文体选择、语言表达之上多加发挥。
6、言语、书本和世界
作者:陈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国中时我们语文老师说:“总有一天你们离开了我的课堂,要去四方,要带上一本书,带上一些古籍,带上希尼的诗,带上莎士比亚的眼泪,但是不要忘记我所说的,关于你的本心。”
我想起他在我成长过程给我的许多指导,他把历史,真实展现在我眼前,我看见他身上的投影,是那个知青年代,是无限大的,成长的道理。
或许,他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他的学生眼里还应该加上一句:学万句言。
“学,读,行。”就是最好的学习语文的方式。
书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中时期,星期二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就是读书课,一节课大家互相交流,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谈到“读书”,中国人一定会说四大名著,说国学,说古文。有趣的是,很多高中生都没碰过四大名著,在语文课本里占有重要地位的鲁迅,他的文章也成了无人问津的角落书籍。教育家把那些无关痛痒的文章放入课本,学生们为了考试而读书。这一谈,又谈到了中国教育。
读书有多重要?如果不读书,怎么会看到海明威的那片时而平静时而凶猛的大海,怎么会看到胡赛尼的在空中飞舞的那扇风筝,怎么会看到东野圭吾的黑夜中的太阳,《活着》里的农村人福贵,《挪威的森林》里的忧郁男子渡边,《一个人的朝圣》里不断行走的哈罗德,如果不读书,谁来见证,他们的孤独。
“读”之后,就是“行”。
有一年中考,陈老师(我国中时的语文老师)在备考前给我们讲他在俄国贝加尔湖的旅行经历,他说叶赛宁的那句“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写得很美,他想象过那样的美景,现在亲眼看到了,觉得震撼又感动。他说:“你们要快点长大,快点去看看这个世界。”
在他的课堂上学习,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憧憬。
上国高后,有一位对我备受照顾的心理老师,她接受所有无助的心理咨询,经常送我书籍以求心理慰藉,她说“知识改变世界。”大概在国高的下半学期,她辞职了。她的辞职理由直接引用了当时风靡朋友圈的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震惊全校。
我也知道了,看了这么多书,我们开始想去见证,那些书里的风景,那些书里的美丽。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学习,读书,然后用于实践。把那些知识,从纸上的文字,变成眼前一幅画,那是山水还是花鸟,是水墨还是油彩,靠你自己决定。
学、读、行就是言语、书本和世界。
汤成慧老师点评: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好似一个走过千山万水的人,因为这些山水的滋养,从此生命就有了性灵。而这种性灵,就是真正的语文素养。在我看来,所有的语文素养其实都可以外显。这就是一种气质,一种岁月的痕迹。尤其在这个浮华尘嚣的时代,当所有人都在故作深沉地念叨“你若安好,我便晴天”,而你默默读了一夜的诗,却谁都不想告诉时,这就是你沉淀的语文素养。为世间之事所感,为世间之人所动,心,从此才有了存在的意义!这篇文章的背后,是一壶老酒,一口老井,是一个在繁华世界里穿行却始终清明剔透的人!很感谢你的这篇文字,让这则看起来有些教科书的作文题目,有了血肉,有了温度。
7、实践的洗礼与磨砺,方能光彩照人
作者:赵艳生
不可否认,课上有效的学习、课外大量的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三种方式,都是提高人们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但是,若非要三选一,指出哪种方法最好,笔者当然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最好。
三种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式,各有优缺点。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提高语文素养比作是练武,那么课外大量阅读犹如是看人偷学的“野路子”,会走很多弯路;而课上有效的学习就像是有名师指导,事半功倍;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江湖的洗礼。“野路子”很难成为高手名家,有名师指导,至多停留在老师的高度,甚至是会同“黄鼠狼产仔”-一代不如一代。只有经过江湖“血雨腥风”的洗礼,才能成为“一代宗师”。
拿近现代语文素养集大成者来说,前不久去世的杨绛先生肯定能算一位。杨先生去世,人们感慨,世界又少了一位大家。之所以感慨又少了一位,是因为当今很难出大家。而民国时期,鲁迅、周作人、梁实秋、胡适、郭沫若、矛盾、张恨水、钱钟书,等等,都堪称大家。那时大家辈出,不是因为他们学习多么好,也不是因为他们课外阅读多,而是他们生活在了一个“以笔为刀”的年代。笔是他们的武器,社会是他们的战场,以笔为刀,针锋相对,刀刀见血,磨砺的他们又光又亮,光彩照人。
除了文学大家,即使是我们普通人也深有感受。语言是想通的,谈到提高语文素养,不妨想一想我们学习外语的经验教训。国人学习外语,都感慨缺少学习外语的环境。课上学习了,但是课下又不应用,以至于学习总是事倍功半。如此学习外语,应付考试尚有不足,更别说亲自上阵与国际友人交流了。学习语言的经验教训相通,学习语文也必须要经过实践。对于学习语文来说,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说”的环境,但这只是简单的、初级的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只是停留在低端的说话、交流,而是走向高级、高端,勤思考、多创作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所以,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只是课外阅读,或者是只是课上有效学习,都还远远不够,必须经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洗礼来磨砺。课外阅读与课上学习,都是停留在书本的基础之上,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人们在书本之上的思考与创新。学以致用,更能促进消化吸收,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储备,转化为自己的能量。从而知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知道在什么环境说什么话,知道什么语气用什么词。也只有做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算是具有了较高的语文素养。(赵艳生)
汤成慧老师点评:
文章中,作者合理地比较了有效教学、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的利与弊,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言语所到之处,都是时下对语文素养的诟病,不管是“野路子”,还是名师指导,都是不深刻的理解。唯有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最佳法宝。抑扬之间,高下立现。稍微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具体事例去支撑实践的洗礼和磨砺给语文素养带来的好处,空说无凭,说理无力,让文章失去了一定的平衡感。
8、语文的美
作者:许宏明
语文的素养,美在课堂。
我的老师自号半仙,常常在严肃之余来点轻松幽默和搞笑。在没有开场白和“上课”“起立”的约束中,开启了课堂之旅。只见他情绪激昂,面色红润讲解《荆轲刺秦王》;眼瞧他循循善诱,一针见血解剖《鸿门宴》;聆听他情深婉转,感人肺腑低唱《声声慢》。哦,原来语文课堂可以这样玩转!一个美妙的清晨在早读中亮起:64篇古诗文交汇成气壮山河的交响乐。《次北固山下》那只北飞的大雁能否带走“我”的无尽哀愁,它是否又飞进了李清照的闺房中牵扯了她思夫的痛楚?那位行吟泽畔形容枯槁的屈子在这青葱的五月留下了怎样的忧与爱?亡国奴的李煜和不得志的孔夫子,被氓抛弃的女子和“乌台诗案”后的苏轼,面对流水摇曳了多少情思?哦,原来语文的美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流淌,“素质”逆流成河!
语文的素养,美在课外阅读。
有人说:如果世界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自由进入——只要他们洗干净手——没有人可以阻止精神上的自由,阅读可以让人在精神上高大。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又如何知道《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晋国可以出尔反尔,答应献城却“朝济而夕设版焉”;恩将仇报,晋国受灾秦国援救,秦国大旱晋国却乘火打劫。全面了解历史背景,才能对历史才生脉脉的温情。
课外阅读是一扇打开的智慧之门:门内是课内知识,是积淀,是出发点和触发点;门外是广阔的天地,是百家争鸣,是台阶和熔炉,激发出质疑,探寻出真理。
语文的素养,美在实践。
先贤的“笃行”,在于行,在于专一和勤奋。语文素养的提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惊讶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超级演说家》,敬佩于提笔挥毫一挥而就的《汉字书写大赛》,倾心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中华诗词大赛》。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何尝不是荀夫子在反复思考、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箴言呢?东林党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没有实践的检阅,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语文的美,发之于课堂,思之于课外,成之于实践,语文的素养,亦如是。
汤成慧老师点评:
文章可贵之处在于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落笔之处是作者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如果没有对语文教材深入地解构,亦做不到如此把玩,有模有样。全文涵盖了三个途径,即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实践,每一样都写得生动如初,这就是作者个人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字里行间,也渗透了对语文素养提高的思考,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语文之美,美在其内涵,美在其外延,美在个人之心灵收成。文章结构也简明清爽,大方自然,一目了然。
9、阅读之得
作者:谷云峰
常常去不自量力地把我自己这个中文系的毕业生和古代读书人去比较,发现每次都是完败而归。人家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而我只能查经搜典百度谷歌;人家读书万卷下笔成章,而我则是读课本千卷作文难产。缘何如此?细思之,缺的就是阅读一点。
提升语文素养就像掘井饮水,课堂教学教你的就是掘井之法,写作实践就是自己刨上一刨挖上一挖,可是如果此地本就没有水源,你上哪挖出水来?素养本非天成,于读中记,于读中悟方是正途。
羡慕古人,能够真正领悟读书之乐。一杯粗茶一盏熏香,一树桃花一间茅庐,不管是为了科举还是为了怡心,总归是要让一卷卷书来陪伴,于是乎在这种常年累月的阅读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文坛巨匠诗坛奇才,惊艳者如李白,大气磅礴;厚重者如杜甫,沉郁顿挫;哀婉者如易安,凄美缠绵……太多太多,因读书而成就一生。
其实又岂止是他们,民国时期那些才华横溢的大师如章太炎王国维又有哪一个不是从阅读中获得真知,现代那些大家学者如阎崇年易中天又有哪一个不是将自己埋头于书海之中?
不得不说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悲哀。我们可读之书多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去享受读书之乐。少年时为了卡通游戏,青年时为了应试成绩,成年了却又要忙着家庭生计。于是,语文老师被全社会所诟病,于是语文素养的提升成为世界第九大难题。
可是,我们真的那么忙,忙到没有时间去读书?还是您已经变得太过功利?不要再说什么学业忙,事业忙,家庭忙,静下心来躲进书斋之中,必有所得。
汤成慧老师点评:
没有想到,还能在这里拜读到同行兼老朋友的大作。小谷现身说法,读书之道,娓娓道来,言语间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诚然,在现实面前,读书就像一个穿上僧服的凡夫俗子,装不了高尚。在灯红酒绿,房产契约,应试教育面前,又有几个能坚守得住自己阅读的一亩三分地,又有几人不是被生活打得体无完肤,俯首投降?文章结尾,小谷很好地抛给我们一个共同的时代问题,也拎出了他的自我答案。书斋里的人生,阅读里的世界,更宽广,更自得!这倒让我觉得,高考作文的真正意义,原来不仅在测试学生,更在启迪世人,引人深思。这才是众生为它倾倒的真正原因!
10、语文素养来自生活
作者:高谭
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等等,从出生之后的咿呀学语,到学校里的语文课,再到进入社会后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水平提高,语文让既必不可少又一生受用,谁都不能等闲视之。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素养说到底还是来自生活里,为更好地生活而提高,在生活的实践中提高。课堂是我们生活的关键部分,从课本上“依葫芦画瓢”,当然是必须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饥渴、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执著;但课本知识终究只是基础的,有限的,要真正丰富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大生活”里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当然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捷径,毕竟,善于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迅速地适应生活、提升自己。从高尔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儿”,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来自生活的比喻何等生动、贴切;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日得秋霜”,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生活里语言的精彩、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境界……
阅读,是学习,是积累,也是模仿,要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个性文字,当然不能总是嚼别人吃过的馒头,而必须自己沉到生活里去,感受、体验、尝试、磨炼,追求自己的原创、个性、风格和高度,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而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不可能适应发展了的情境,体现生活的多元化和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一点或许就是热爱生活。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里,生活永远是语文知识不竭的源泉。爱生活,我们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贫乏、干瘪;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汤成慧老师点评:
本篇文章,作者成熟的语言,自然的过渡,流露出的就是超高的语文素养。字里行间,又是对文字的苛刻斟酌。语文素养来自生活,作者巧用两个事例论证,无论是高尔基口中对“爱”的解读,还是李白笔下对“愁”的直白,都是生活孕育语文素养的表现。作者很好地抓住了材料的中心,直观论述了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及影响,而结尾将立意升格,道破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热爱生活才是真正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