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编的印象中,古代人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影响,绿化情况肯定也是远远比现代强,那古代人的视力应该都是很好的。
但在广州眼一生视力矫正健康中心的资料库中一查阅才发现,原来古代人深受眼疾所苦的人,并不在少数。
其实细想也是,古代虽然没有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摧残”,但还有比高考更加严苛百倍的科举。
尤其是这些时至今日还让人惊艳的文豪,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勤学苦练自然不在话下。
白天或者还行,但古代夜晚灯光只能靠蜡烛、油灯、甚至是月光。长期在昏暗的环境下,视力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
而他们在患了眼疾之后,并没有医疗条件进行视力矫正,极有可能越来越严重。
那么,饱受眼疾困扰的古人有那些呢?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一代诗豪白居易,一曲《琵琶行》成千古绝唱,家传户颂,令人听之动容。但他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眼疾患者。他一生写过2000+首诗歌,其中100+首就是跟医学有关,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视力的。可见眼疾对于这位大文豪造成多大痛苦。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公元1056年,欧阳修为即将去扬州赴任的刘元甫送行,写下清新别致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并迅速流传开来。
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却招来好事者质疑:晴朗天气,站在平山堂上,四面风光尽收眼底,清清楚楚,绝不会隐隐约约,何来“山色有无中”?好事者于是得出大胆结论:欧阳修是近视。
欧阳修确实是近视。南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话》卷十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叶梦得的笔记可以佐证:欧阳修确实近视,而且近视厉害,乃至对公事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韩愈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视力不好。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韩愈为何视茫茫?最寻常的解释是,他老花眼。但韩愈年未四十就老花,是早了些,莫非韩愈天生远视?
进一步查证,得知韩愈得的是「消渴症」,也就是所谓糖尿病。而众所周知糖尿病会引起许多眼疾包括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白内障、视网膜及视神经病变等,也就难怪韩愈年未四十就视茫茫了。
“入夜,病目不称字”
苏轼眼疾也是广为人知。他还为眼疾却不想戒口而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有人跟苏轼说,眼疾要忌口,不能吃荤。他却编了一个笑话来为自己开脱:嘴巴对眼睛说,“我是他的嘴巴,你是他的眼睛,给你的待遇为何那么好,对我为何这么刻薄?凭什么眼睛患病却不许嘴巴吃荤?”
苏轼不能决断。于是,嘴巴跟眼睛商量:“这样吧,等有一天我嗓子哑了,你眼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我绝不阻拦。”
幽默是幽默,但不能忌口,对眼病的治疗终究是没有好处的。
除此之外,陆游、刘禹锡、孟郊、杨万里等著名诗人,都是历史有载的眼疾患者。
虽然现在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大部分眼疾都可以通过矫正恢复到正常的视力。但并不代表这样就可以掉以轻心,视力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而如何防控视力问题,以及青少年儿童视力如何矫正已经成了我国不容忽视的问题。眼一生视力矫正健康中心每年接待上万儿童患者,很多人在正确的矫正训练中成功裸眼视力。但依然有很大部分的孩子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而让眼疾陪伴终生,令人惋惜。
视力健康问题,无论是在古代,今天,还是未来几十年,都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并且全力以赴去面对的问题。只有呵护好孩子的视力健康,中国民族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