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老人
汉代文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就是说读书可以使人性情开朗,消怒化郁,增强抗病的信心和毅力。
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产生一种高级化学物质——神经肽。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对读书健身这一问题屡有论述。“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深刻体会;现代戏剧大师夏衍说得更具体:“不爱动脑,不喜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许多文化名人的实践,也证明了读书有味康而寿的道理:语言学家周有光享年111岁;文学翻译家杨绛享年105岁;作家巴金101岁;郭沫若、冰心、藏克家仅差一岁没到百年;茅盾、丁玲等都过了耄耋之年;孙犁自幼体弱多病,抗战时期辗转于冀中平原和山区,条件艰苦,营养不良,使身体受到很大伤害,但他好读书,又善于调理,仍到90岁高寿。
有人对欧美16世纪后400名杰出人物进行寿命研究,结果是400人平均寿命为67岁,其中寿命最长的则是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平均寿命是79岁。在1940年以后诺奖获得者中,活到80岁以上者33人,其中90岁以上者6人,美国心理学家与医学家乔治·惠普尔享年98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文化程度越高,患结核病、流感、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常见病的死亡率就越低。挪威科学家对冠心病的研究结果证实,受教育少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比受教育多的人高2.3倍。在文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国民寿命也有显著差别,文化程度较高的日本,国民预期平均寿命男性为70.6岁,女性为75.2岁,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埃赛俄比亚,预期平均寿命男性仅为36.5岁,女性为39.6岁。
你看,读书与不读书,动脑与不动脑,对寿命竟有这样大的影响!既然读书有味康而寿,我们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