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毛狗般的小野兽不会陌生。他们有时成群地出现在城市街道的绿化带上,有时安在小区里,有时在街道和小巷里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如果不注意的话,一般很有可能被当成流浪狗。
毛狗子是我国民间的叫法,这种小野兽真正的名字叫貉,即“一丘之貉”里面的貉。相对于国内,貉在日本的知名度很高,动漫里面会变身的“狸猫”,其原型就是貉,而不是以前人们以为的小浣熊。
通常来说,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总体上会呈现“人进兽退”的趋势,即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减。
但是世界上有那么一些动物,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它们俨然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懂得如何在城市内,人类世界里求生存。
比如北美的郊狼,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将栖息地扩大了40%,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适应了城市。美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里,都生存有郊狼。与郊狼类似,貉也是少数能适应城市的野生动物之一。
貉长得像浣熊,却是犬科动物
貉长得跟小浣熊很像,但知名度远没有小浣熊高,这就导致许多人会将貉误认为是小浣熊。
它们眼睛周围都有黑色毛发,像是海岛的面罩一样,而且脸上都有向外部生长的毛发。不过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不算近,小浣熊属于浣熊科,而貉却是一种犬科动物。
区分二者的方式也很简单,主要看爪子和尾巴,小浣熊的尾巴有环状斑纹,貉没有;小浣熊的爪子前后脚有五趾,脚趾常分开,能很好地抓握东西,而貉的爪子则跟狗很像,是典型的犬科动物爪子。
貉的体型小,成年之后雄性也只有6.5千克左右,雌性略小于雄性。它的四肢较短,身形像一只肥胖的狐狸,所以看上去比较矮胖,不像其他犬科动物那般拥有高挑的身材。
貉被认为是犬科里非常古老的物种,相对于现代犬科动物来说,它更接近于犬科祖先。
貉的适应能力很强,喜欢栖身在丘陵、平原及部分山区里面,是原产于东亚地区的一种动物。近二十几年来,被人们观察到有向城市扩散的趋势。
上海的貉高达5000只,俨然成了城市新居民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貉变得越来越常见,根据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调查显示,上海已经超过150个社区确认了有貉出没,整个上海貉的数量,估计有5000只。
跟北美的郊狼一样,貉也不是城市的原住民,而是“闯入者”。早在2005年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上海发现有貉的存在了,当时的新闻媒体,还一度用“一种奇怪的动物”来形容它们。
而今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貉奇怪了,因为它变得越来越常见,人们甚至已经见怪不怪了。
为什么貉会在上海定居,这可能与上海的城市环境有关。根据资料显示,在2020年底,上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高达40%,还有数量较多的城市公园、湿地等为野生动物的栖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优良的适宜的栖息地,会将周围的野生动物源源不断地吸引过来,而貉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生活在上海的貉,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它们懂得在哪找到食物,也懂得在哪筑窝更隐蔽。
它们会在景观池里抓鱼吃,追着路人讨要食物
之所以会是貉这种动物,率先进入城市生活,恐怕与它们自身的特性有关。貉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食性较杂,几乎能吃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尤其是它们跟狗一样,也进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使得貉在一众野生动物里面,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占尽了先机。
而城市里面的厨余垃圾,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淀粉类食物。所以你会发现,城市里面的貉,就像是流浪狗一样,不仔细区分,还真看不出什么区别。
除了翻找垃圾获取食物之外,貉作为一种捕食者,也会主动捕猎。
城市里面的老鼠、流浪猫等,就是貉的猎物,另外,人们也观察到貉会在景观池里抓鱼吃。比如在上海松江小区,人们就多次看到池塘边的貉,下水捕食鲫鱼。
从外形上看,貉的模样比较可爱,起初不少人会将其当作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流浪狗,对其进行投喂,久而久之,一些貉就变得不那么怕人,甚至敢尾随路人讨要食物。
归根结底,貉之所以能在城市扎根,除了它本身的适应能力较强之外,还跟它的性格有关。相对于其他的犬科动物来说,貉的性格比较温顺,不容易攻击人,自然也就更容易被人类所接纳。
不过它毕竟是一种野兽,那么就有可能会攻击人,所以建议人们不要主动投喂和接近,毕竟还有携带病毒的风险。另外,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得私自捕杀和当成宠物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