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习中的苦与乐——刻苦勤奋与乐而忘忧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另一个重要之点就是勤奋和快乐的结合。孔子是天纵之圣材,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的先知。他强调好学,强调在好学的精神支持下进行勤奋学习的态度。同时他又要求学习者不要因学习的勤奋而陷于痛苦之中,要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保持乐观愉快的精神状态。以勤与乐相结合,既保证勤而不倦,又保证乐有所得。此二者也是不可分开的,在孔子学习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关于勤奋学习和保持乐观的名言很多,兹录如下,然后进行总的分析。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为政》)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政》)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为政》)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季氏》)
根据以上的言论,可以看出,孔子在勤学和乐学的思想中,具有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要勤敏以求知。这是勤敏态度的前提。若有生而知之的可能,则可不必勤敏以学了。
第二,在发愤忘食的勤敏学习中,就会产生乐而忘忧的心境。也就是说,乐自勤出,勤是乐的源泉之一。
第三,所学内容本身也能给予学习者莫大的快乐。如闻韶乐而不知肉味之乐,非亲身学习者不可知其中之乐。
第四,勤敏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学习,经过这种勤苦的学习,其后必会大有收获。这又是快乐的源泉之一。
第五,在学习态度上,可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意境,能达到乐之之境的学习者,才可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真谛的人。
第六,学习者不计较所处的物质环境,而以追求学习中的精神快乐为重,因此儒家学习思想具有显著的忧道不忧贫、安贫乐道之特征。
第七,时常的温习可以知新,其中也大有乐趣。时常温习,是勤奋;知新之乐,是学之乐。由此亦可见学与乐不可分。
第八,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叹惜,反映出孔子好学态度之浓厚的时间观:学习需要时间,不珍惜时光,白白使之流逝,是最大的痛苦。反之则是快乐。
第九,学习之乐,不因别人的不了解而改变,即不因别人了解与否而乐而愠。同时学习之中又有与朋友切磋的快乐。
第十,注意区分有益之乐和有损之乐。学习不可不乐,但不要与一般人的玩赏之乐混同起来。孔子独具特色的学习之乐,是于人有益的快乐,而非世人那种玩赏之乐。
对如上十个方面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