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民族团结的名言警句句】“生存的力量在于团结”

时间:2023-04-29 21:38:3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019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题为《凝心聚力 务实笃行共创上海合作组织美好明天》的重要讲话。在讲话结尾,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吉尔吉斯斯坦著名谚语“生存的力量在于团结”,呼吁各成员国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走向美好的未来。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地区东北部,北接哈萨克斯坦,南邻塔吉克斯坦,西南毗连乌兹别克斯坦,东面与中国接壤,地缘战略位置颇为重要。该国坐落于天山山脉之上,90%的国土为山地地区,终年可见雪山,素有“中亚瑞士”之称。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史书中便有了关于吉尔吉斯民族的文字记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歌颂吉尔吉斯民族英雄史的《玛纳斯》史诗流传至今。“吉尔吉斯”意为“草原上的游牧民”,国名即昭示了国家的风俗习惯与历史渊源。吉尔吉斯人自古便傍水而居,游牧为生,活动足迹遍布东北亚、中亚等地区。像其他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一样,热情友好、质朴豪爽、坚韧顽强的吉尔吉斯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留下诸多名言警句,向子孙后代传递有关人生和生活的智慧,“生存的力量在于团结”即是其中的经典。

谚语是浓缩的智慧,它来源于生活,同时用于指导生活。“生存的力量在于团结”是吉尔吉斯家喻户晓的谚语,长辈们经常用这句话教导晚辈树立团结意识,强调只有善于团结、乐于团结他人,才能获得安全无虞的生活。吉尔吉斯人对于该谚语的重视同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对于“生存”的珍视。作为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吉尔吉斯人的遭遇可谓命运多舛。由于各种原因,吉尔吉斯人从蒙古北部的叶尼塞河上游一路迁徙数千公里,直到16世纪才正式在中亚地区定居。此后依旧难免被周边国家蚕食、侵略、吞并的命运,直到1991年吉尔吉斯人才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颠沛流离的历史使吉尔吉斯人对民族的生存与延续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对于游牧民族个体生存构成严峻的考验。吉尔吉斯是典型的内陆国家,降水稀少且昼夜温差大,而多山的地理特征放大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局部气象和水文的频繁突变对游牧民族的生计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生存问题深深地刻在吉尔吉斯人骨子里。

二是对“团结”的崇尚。被誉为吉尔吉斯人圣经的《玛纳斯》史诗记录和歌颂了吉尔吉斯先人们为了民族的自由与生存,在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最终战胜强敌的故事。团结是史诗所传达的核心要义之一,因此吉尔吉斯人具有崇尚团结的文化渊源。对于吉尔吉斯民族而言,团结是存续的根本保证。在一千多年的辗转迁徙和动荡中,吉尔吉斯人以习俗和文化为纽带,紧密地凝聚起来,相互扶持、抱团取暖、抵御外辱,使民族之火生生不息、延绵不断。对于吉尔吉斯人个体而言,团结是一种需要。在颇为恶劣的游牧环境中,家庭、邻里间的合作是确保生存的不二法门。无论是频繁的草场迁徙还是临时居住点拆建,个体之间的团结协作都是不可或缺的。1991年独立以来,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吉尔吉斯斯坦屡遭政治变局。每当国内社会因政局动荡而陷入混乱的时刻,吉尔吉斯各地民众都会团结起来,自发地组织纠察队或自卫队,同政府强力部门一道维护社会治安。因此,“生存的力量在于团结”正是吉尔吉斯斯坦整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真实写照。

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比邻而居,两国友好的传统源远流长。数千年以来,团结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美德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阐述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深刻哲理,指出只要两个人团结起来,劲往一处使,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的经典命题,将团结上升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揭示了民众团结与国家强弱的因果联系。战国巨著《吕氏春秋》有云,“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意为众人拿着弓箭射向同一个目标,便没有射不中的地方。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无不胜。

除了经典巨著中丰富深邃的论述之外,妇孺皆知、老少咸宜的民间谚语同样流淌着关于团结的智慧。“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无一不传递着中华民族崇尚团结、善于团结的优秀特质。中华民族对于团结的崇尚绝不停留在纸面上和口头上,而是深入到骨髓里、外化于实践中。正是在团结一致、天下为公的精神指引下,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地追求大一统的目标,创造了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正是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人民对于团结的信仰延续到双边关系中,使中吉关系成为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典范。1992年中吉建交以来,两国在涉及对方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始终相互支持,在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等地区和国际重大问题上一贯密切协调与配合,推动睦邻友好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吉尔吉斯斯坦是最早支持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国家发展战略的成功对接使中吉两国围绕“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渐入佳境。2015年8月竣工的“达特卡—克明”输变电线项目结束了吉尔吉斯斯坦电力资源分布不均、输送不畅的历史。2019年4月奥什医院的顺利交接极大地改善当地医疗环境。2019年中吉双边贸易额超过63亿美元,同建交之初相比增长超过170倍。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投资来源国。一系列成果雄辩地证明,中吉两国已经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协同高效、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

人文交流成为筑牢中吉两国民间团结的重要基础和纽带。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先导,自从2008年6月第一所孔子学院落户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以来,越来越多的吉尔吉斯斯坦学生走入课堂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在当地掀起一阵阵“中文热”。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已经开设4所孔子学院和21个孔子课堂,吸引了数万名学生前来学习和体验中国文化。文化活动是两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2019年6月,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中国馆”正式揭牌成立。作为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中国馆”,它为吉尔吉斯斯坦师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补充,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文艺交流成为中吉人文交流的新亮点。2018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电影代表团应邀来华参加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其参赛电影《夜间故事》获最佳男演员奖。2019年6月,中央歌剧院大型原创歌剧《玛纳斯》在比什凯克上演,精彩的演出引发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的强烈共鸣,同台上演的昆曲、口技、变脸等中国特色节目亦博得满堂喝彩。亮点纷呈的文艺交流密切了两国人文领域合作,巩固了中吉传统友谊。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