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那个小阿小阿锋的名言】清•世宗皇帝• 御选语录(一)

时间:2023-04-26 00:16:2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御选语录

御制序

汉明帝时。佛法始入中国。盛於晋宋间。远公其殊胜者也。向传泥洹宗旨。由远公而始闻於此土。然观莲社高贤传中所载远公之语。远公固非洞明泥洹宗旨者。徒闻其说耳。僧肇与远公同时。晋有远公。秦有僧肇。言净土者。推远公。言讲经者。推僧肇。宗徒皆视为小乘。谓是菩提达摩以前时人。震旦未闻教外别传之旨。不得入祖席焉。朕阅肇法师所作般若无知.涅盘无名.空有不迁.形山秘宝诸论。非深明宗旨。何能了了如斯。以此讲经。正是不立文字。诸佛慧命。奚隔封疆。有何今古。岂得谓菩提达摩未来以前。震旦无宗旨哉。故删辑其要文。序而刊行之。学者勿於长江一苇。[葸-十+夕]岭只履边。目起狂华。则知菩提达摩见梁武时。无所从来。遇宋云时。亦无所去也。

雍正十一年癸丑四月望日

御选大智圆正圣僧肇法师论

肇论序

慧达率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不迁等四论。曰。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末则言言备通众教。达猥生天幸。逢此正音。每至披寻。不胜手舞。誓愿生生尽命弘述。

夫神道不形。心敏难绘。聊寄一序。请俟来哲。盖大分深义。厥号本无。故建言宗旨。标乎实相。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释二谛。显佛教门。但圆正之因。无尚般若。至极之果。唯有涅盘。故末启重元。明众圣之所宅。虽以性空拟本。无本可称。语本绝言。非心行处。然则不迁当俗。俗则不生。不真为真。真但名说。若能崇兹一道。无言二谛。斯则静照之功着。故般若无知。无名之德兴。而涅盘不称。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洪论第一。肇公其人矣。

传灯录载。僧肇在姚秦问大辟。师乞七日假。着宝藏论毕。临刑时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然此偈非肇所作也。肇为鸠摩罗什高弟。秦王姚兴命入逍遥园。助什详定经论。尊礼有加。十六国春秋.僧肇传云。以姚秦弘始十六年卒於长安。时晋义熙十年也。况典刑之人岂有给假着论之理。则肇法师之以吉祥灭度。信矣。事既子虚。偈非师作。盖讹传焉。

御制序

古人遇时节因缘。每云言下大悟。夫言下大悟。悟不在言也。韩庐逐块。乃於言中求悟。梦到驴年。是为执指求月者。黄梅.曹溪密室夜分传衣授受。究何曾道一字耶。迨后黄梅送曹溪至九江驿边。两人共语。曹溪云。只合自性自度。黄梅云。如是。如是。

夫既自性自度。则黄梅何授。曹溪何受乎。虽然。此正黄梅所授。曹溪所受也。永嘉之於曹溪。更可分明举似天下后世。夫永嘉参承。止一宿耳。故谓之一宿觉。今观其问答语。永嘉全是逆水之机。毫无顺水之意。然则曹溪何授而永嘉何受乎。不知永嘉正从此得曹溪乳。不可诬也。盖使有一实法与人。而曰法乳。直同马生马。驴生驴耳。若此。魔外别生魔外。又如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尚安得称慧命哉。

永嘉言句。西竺推为东土大乘论。朕披览之。嘉其修悟双圆。乘戒兼妙。自浅之深。浅深一致。实惟宗徒指南。爰加删订。刊示十方丛林焉。

雍正十一年癸丑四月望日

御选洞明妙智永嘉觉禅师语录

师。永嘉人也。姓戴氏。丱岁出家。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於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 初到。振锡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祖曰。何以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祖云。如是。如是。 於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 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祖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 回住温江。学者辐辏。号真觉大师。着禅宗悟修圆旨。自浅之深。庆州刺史魏静缉而成篇。目为永嘉集。

御制序

寒山诗三百余首。拾得诗五十余首。唐闾邱太守写自寒岩。流传阎浮提界。读者或以为俗语。或以为韵语。或以为教语。或以为禅语。如摩尼珠。体非一色。处处皆圆。随人目之所见。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永明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如二大士者。其庶几乎正信调直。不离和尚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不萌枝上。金凤翱翔。无影树边。玉象围绕。性空行实。性实行空。妄有真无。妄无真有。有空无实。念念不留。有实无空。如如不动。是以直心直语。如是如是。学者狐疑净尽。圆证真如。亦能有无一体。性行一贯。乃可与读二大士之诗。否则随文生解。总无交涉也。删而录之。以贻后世。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

御制序

夫佛祖代代相承。称为父子。虽曰假世间之名教。表出世之真传。然大死大活。而慧命斯续。视属毛离里而四大和合者。一为生身。一为无生身。同是实际。本非引喻也。永明云。须臾即俗归真。莫畴兹旨。顷刻从凡入圣。难报斯恩。

夫拔火宅而登清凉之山。开迷云而入光明之海。回视头刺胶盆。身同茧缚之时。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岂有不念皮肉骨髓所由来者乎。莫非父子也。而其中父子济美。以沩仰为最。当日提唱一声。啐啄一时。同禀法王之正令。共现瑠璃之金身。一堂两琴。鼓宫而宫应。鼓商而商应。一奁两镜。胡来而皆胡。汉来而皆汉。无上妙旨。齐转金轮。一代法门。双标铜柱。

盖沩山.仰山之父子。正同寒山.拾得之弟兄。於佛法中。如世间所云家庆人瑞者矣。故合为一编。以为天下后世宗徒劝。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

御制序

夫达摩西来。九年面壁。无多言句。而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首开震旦之宗风。后人演唱提持。照用权实。鸣涂毒鼓。挥太阿锋於言象不该之表。形名未兆之先。机如电掣雷奔。谭似河流海注。青莲花纷飘舌本。大师子吼断十方。穿透百千诸佛耳根。[跳-兆+孛]跳三十三天空外。究其所归。不过铺荆列棘。徧地生枝。甘草黄连。自心甘苦耳。然则自利利他。固不在於多言欤。

赵州谂禅师。圆证无生法忍。以本分事接人。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朕阅其言句。真所谓皮肤剥落尽。独见一真实者。诚达摩之所护念。狮乳一滴。足迸散千斛驴乳。但禅师垂示。如五色珠。若小知浅见。会於言表。则辜负古佛之慈悲。落草之婆心也。

观师信手拈来。信口说出。皆令十方智者一时直入如来地。可谓壁立万仞。月印千江。如赵州之接人。诚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古佛云。爰录其精粹者着於篇。以示后学。俾知真宗轨范。如是如是尔。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望日

御制序

顾着曰鉴。拟问即咦。扬眉眨眼。败阙如斯。又道古来老宿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如是鉴咦。落草也未。大慈大悲。那顾丧身失命。祇这注破。即今早已落草了也。佛印元曰。云门说法如云雨。绝不喜人记录。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吾语。今室中对机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即书之。朕今刊录。删辑云门言句。且道与云门意旨是同是别。云门古德岂畏落草。朕亦大丈夫。岂问与云门是同是别者哉。虽然超情绝解。直指自心。如云门者。实为奇特。垂示后世。云门与朕实是大慈大悲。设使灯笼露柱向前致问。还慈悲个什么。答曰。鉴。进云。落草了也。答曰。咦。

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朔日

御制序

宋初杭州永明智觉禅师。平生着述。有宗镜录.唯心诀.心赋.万善同归等集。凡千万言。并在大藏。有流传海外者。朕披阅采录。不胜敬礼喜悦。真所谓明逾晓日。高越太清。如鼓师子弦。众响俱绝。如发摩尼宝。五色生光。信为曹溪后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特加封妙圆正修智觉禅师。

卷中万善同归集一书。禅师自谓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云。自师证明。方知大小齐观。宗教一贯。但学人须必真参。实有所悟。乃可观此书。依教行持。可以普独耀之神光。圆幻有之万行。所为无成之成。不修之修。无碍妙谛。有益圆证。若未能解缚俱空。境智双泯。则必依情起识。执相求诠。则堕铁围之山。转迷真觉之海。禅师云。先明其宗。方能进道。若一向逐末。实有所妨。然则此书未经参悟。不必观读。本禅师之志也。朕既刊其全书。颁示宗徒。又采其至言。附於本集。因恐疑悞初学。故又指述於此。

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望日

御制序

紫阳真人作悟真篇以明元门秘要。复作颂偈等三十二篇。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之妙旨。自叙云。此无为妙觉之至道也。标为外集。夫外之云者。真人岂以元门为内。而以宗门为外哉。审如是。真人止应专事元教。又何必旁及於宗说。且又何谓此为最上。岂非以其超乎三界。真亦不立。故为悟真之外也欤。

真人云。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着。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观乎斯言。则长生不死。虽经八万劫。究是杨叶止啼。非为了义。信矣。若此事。虽超三界之外。仍不离乎一毛孔之中。特以不自了证。则非人所可代。学者将个无义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之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义味语一时忘却。当下百杂粉碎。觌体真纯。此从上古德所为。决不相赚者。

真人以华池神水温养子珠。会三界於一身之后。能以金丹作无义味语用。忽地翻身一掷。抹过太虚。脱体无依。随处自在。仙俊哉大丈夫也。篇中言句。真证了彻。直指妙圆。即禅门古德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如禅师薛道光。皆归依为弟子。不亦宜乎。刊示来今。使学元门者知有真宗。学宗门者知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焉。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七月朔日

御选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张平叔语录

悟真篇后序

切以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有患。若其无身。患从何有。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然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

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尔。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柰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着。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乎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於世矣。盖人悦其生也。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义。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着其功而成其事。岂非学者纷如牛毛。而达者乃如麟角也。

余向己酉岁於成都遇师授丹法。当年且生公倾背。自后三传於人。三遭祸患。皆不逾两旬。近方忆师之所戒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余不许。尔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药本末。既成。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秘。乃择而授之。然而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於三。乃省前过。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传於非其人也。而余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克责。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

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余区区之口授之矣。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余之辄传也。如其篇末歌颂。谈见性之法。即上之所谓无为妙觉之道也。然无为之道。齐物为心。虽显秘要。终无过咎。柰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余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余之咎矣。时元丰改元戊午岁仲夏月戊寅日。张平叔再序。

悟真篇外集

性地颂

佛性非同异。千灯共一光。增之宁解益。减着且无伤。取舍俱无过。焚漂总不妨。见闻知觉法。无一可猜量。

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之又却应。莫道此声如谷响。若还无谷有何声。

一物含闻见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求生本自无生。畏灭何曾暂灭。眼见不如耳见。口说争如鼻说。

无罪福

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不曾坐。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原无罪过。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三界惟心

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

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圆通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随他

万物纵横在目前。看他动静任他权。圆明定慧终无染。似水生莲莲自莲。

宝月

一轮明月当虚空。万国清光无障碍。收之不聚拨不开。前之不进后不退。

彼非远兮此非近。表非外兮里非内。同中有异异中同。问你傀儡会不会。

心经颂

蕴谛根尘空色。都无一法堪言。颠倒之见已尽。寂静之体翛然。

人我(又名齐物)

我不异人。人心自异。人有亲疏。我无彼此。

水陆飞行。等观一体。贵贱尊卑。首足同己。

我尚非我。何尝有你。彼此俱无。众泡归水。

.......................................................................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