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道德经》,颠覆了多少常理!
柔弱胜刚强就是其中之一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把弱胜强提到了天道的高度。他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的。柔弱和无为是道发挥作用的主要体现。
《道德经》又有: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更是从生理物理现象上阐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道理。
这样论述依然不过瘾,于三十六章直接喊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论断!
提到以弱胜强,每个人都能想起几场经典战役:如牧野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似乎从战役上印证了以弱胜强的必然性。但细究,似乎又不是。固然历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战役,但比以弱胜强多得多的却是持强凌弱、弱肉强食!就像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就在于稀少,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所以被大家熟知、如数家珍,同样不是因为普遍,而是因为太少,因此才会被大家所知道。
西周初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加上臣服的封国有一千多个国家,经过几百年,至战国时期就剩下一百多国家,其中只有几个强国在争斗,弱国只能被灭亡或者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柔弱胜刚强是自然规律的话那就会是弱国并立的局面,而不会是天下诸侯国越来越少,几个强国争霸,并由其中一个一统天下的局面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客观规律呢。难道这位千古智者犯了错吗?当然不是的,因为柔弱胜刚强的涵义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子所说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说两个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坚强的一面和柔弱的一面,柔弱胜刚强指的是对于一个事物来讲,无论强弱,采取柔弱的一面,胜过呈现刚强。
就个人来说,每个人智商、情商都存在差别,经历、学识、能力都有不同。对于弱者,如果采取弱者心态,凡事像水之七德,以谦虚、下位处事,自然会像河流汇合,结交最多的朋友,获得最有益的帮助,即便是能力有限,能在自己的河道中流出最澎湃的轨迹,也能实现能力范围内最高的境界。而对于强者来说,知 其 雄 , 守 其 雌,为 天 下 溪。本身学识、能力就高出别人,如果采取弱者心态,对强于自己的人,全力学习,弱于自己的人,依然能看到并学习其优点。则更加会起到百川汇合,汹涌澎湃的效果。反之,不管强者,弱者,如果都要摆出一副强者姿态,那么弱者会因实力不够,强者会因居高临下而处处碰壁或功败垂成,从而造成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的结局。
拿刘备来说,他在初期可谓是诸侯中的弱者,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兵不过几千,将不过关张。但他采取更低的姿态处事,愿意为一平民,三顾而请。最终成就三分天下。但反者道之动。他因弱而强,但强大后却没再继续弱者心态,而是抢汉中、攻襄阳,举倾国之力攻打东吴。最终应验了道德经那句话:坚强死之徒。在极盛之时实现了由强转弱,招致兵败身亡。
从几次以弱胜强的战役来说,如果强者能摆正位置,不轻视对手,以弱者的心态来打,那战争结果大概率会发生改变。例如淝水之战,苻坚如果没有那句投鞭断流的骄纵怎么会有之后的大败。而如果他能一直保持谦虚、弱者的心态,以他的勇武,南北朝的动乱可以大幅缩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