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在这里向孔子问了一个人如何才算是安住在仁爱的状态中,他说:如果一个人贫穷但没有谄媚,富贵而没有骄横,是否就可以了?孔子说:可以是可以,但不如贫穷但快乐,富贵但好礼。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回到根本问题上,仁爱的培养虽然是需要对境的,但关键还是自己内在的修炼,这种修炼既不需要观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需要观待自己的贫富贵贱,你只需要问一下自心,是不是有了仁爱,是不是安住在仁爱中自得其乐了?如果没有,那么枝枝叶叶的外相上的功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孔子是不关注修道者是贫或者富,而在于修道者是否乐于修道,是否喜欢修道,真正的修道者,根本就不会在乎贫贱富贵,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接下来的对话中,子贡引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表明学习修道是要不断打磨,不断增上,孔子认可他的说法,并说以后可以给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举一反三,以类譬喻的方法了。
我们这里还可以再思考一个悟性的问题,在修道的过程中有所谓的根基利钝的差别问题,在中国文化中最有名的利根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能够从目不识丁的樵夫成为一代禅宗大师,开启千余年的禅门宗风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为什么六祖大师能有这样的悟性,我的理解就是六祖大师是向根本处下手,追问究竟、直探本源,一旦本源弄清,则活水尽出,一切时、一切事无不是道用,处处无挂碍。如果本源不清,则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处处粘滞,处处乖张,离道只能越来越远。
通过《论语》中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在处处都是引导学生在仁爱这一根本处着手,无论是孝也好、义也好、礼也好等等等等,全都是为仁爱打基础,为仁爱做注脚,离开仁爱在形式上下功夫,都不是究竟之道,所以,所谓的悟性,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求道、学道、修道的初心,初心对了悟性就有了,当然,只有初心还不够,还需要方法正确,下真功夫,长久坚持,才能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