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关跨文化交流的名人名言】李华田:跨文化交际学视野下的英语谚语汉译研究

时间:2023-04-23 10:26:4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跨文化交际学视野下的英语谚语汉译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李华田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9

内容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地理生态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宗教等文化背景。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如何根据"信、达、雅"的标准在汉语中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文化特征,成了每一个翻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借助一些恰当的典型例子,分析英语谚语的典型特征,并从生态环境、历史传统、社会风俗习惯、文学典故、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再详细讨论了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替换、补充说明、变换比喻形象等6种英语谚语汉译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与方法

Abstract: Proverbs, which derive from life, are the condens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 They can reflect national psychology, thinking pattern, moral value, custom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story, economy, and religious belie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being treasures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show distinct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us it is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to put across the connation and de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into Chinese faithfully, expressively and elegantly.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roverbs, makes use of some typical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oint of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tradition, traditional customs, literary allusion and religious belief, etc. Proverbs are difficult to be translated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in order to present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proverb, translators can make 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y; among them are six main strategies: literal transla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substitution, supplement and change of metaphor.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1. 英语谚语的含义及其典型特点

1.1 英语谚语的含义

什么是英语谚语?不同的词典所给的定义不一样。这里给大家列举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解释: eq \o\ac(○,1)a short, well-known saying, usually in popular language(常用通俗语言表达的精炼且为人们熟知的格言)(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98:1128); eq \o\ac(○,2)a short saying in common use that strikingly expresses some obvious truth or familiar experience(简短而通俗的格言,表达明显的真理或人们熟悉的经验)(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1980:1144); eq \o\ac(○,3)a short pithy saying in general use, stating a general truth or piece of advice(简练、通俗的格言,表达普遍道理或为劝诫语)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2001:1492)。概括各种英语工具书对英语谚语的解释和定义,可知英语谚语是英语民族"民间流行的简短而又含有劝告或鉴戒意义的语句"。(英语谚语词典,1987:序一)它们用词精炼、结构简单、语言生动而且形式比较固定,且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民的要求、愿望和理想,总结了人民的经验和教训,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当然也通常含有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影响。

1.2英语谚语的典型特点

英语谚语是英语民族对战胜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工作和生活经验的口头总结。总体说来,它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2.1 简洁的口头语言

既然谚语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口头总结,那么,它们就自然具备口头语言的一些主要特征——语言简洁和口语化。如: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欲善其终,必先善其始。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No rose without a thorn.——没有不带刺的玫瑰。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Waste not, want not.——俭以防匮。(不浪费,不愁缺。)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能善其始,事已成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2.2 句式对称且节奏统一

在语言表述上,英语谚语追求结构精炼、句式对称,而且节奏柔和并且前后一致。(白纯,2003)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ody without a 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无目标的生活就像无罗盘的航行。

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博学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孩子不打不成器。

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1.2.3 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各类工具书对谚语的解释就可以看出英语谚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们既是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又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行指导、给予鼓励或提供劝诫。例如:

A danger foreseen is half avoided.——预见其患,则患不足惧。(预见了危险,就等于防备了一半。)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亮的不一定都是金子。

Complacency is the enemy of study.——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Deeds are fruits, words are leaves.——行动是果实,言语是叶子。

Fish and guests smell in three day.——鱼不过三日鲜,言不过三日亲。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house and land.——学富五车胜过万贯家财。

Pleasure comes through toil.——苦尽甘来。

Pride comes before a fail.——骄兵必败。

1.2.4 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

语言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谚语,作为语言中的瑰宝,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因此,英语谚语必然会反映英语民族的历史传统、地理生态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等文化背景。(包通法&徐洁,2002)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典型例子: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人的头脑总比一个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情人眼里出美人。(情人眼里出西施。)

Do no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杞人忧天。)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初生牛犊不怕虎。)

2.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邢福义,1990: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联体双胞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语言具有鲜明的、稳定的民族个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记录和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每个民族的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从某些方面起着制约作用。(李华田,1995)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无论是国际性语言,还是只在某一地区使用的局域性语言,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本地文化紧密相连。(John Lyons,1981:329)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而然与文化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外事服务局(British Foreign Service)根据与英语的差异程度(即距离)把语言分为三类,汉语属于最远的一类。(王振亚,1993)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距离相距甚远。中国汉文化与英语民族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同样遥远。虽然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的现象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中西方在民族心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地理生态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更为明显,而且文化空缺(cultural zero)的现象更是常见。(李华田,1995) 下面就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2.1生态环境文化(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从地理生态环境来看,英国四面环海,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把它与欧洲大陆分开,北大西洋和挪威海把它与美洲大陆隔开,而圣乔治海峡又把英伦三岛与北爱尔兰分隔,英民族在历史上大多以渔业和畜牧业为生。因而,英民族更具有"海洋性"和"开放性",且其生活与海洋和畜牧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半封闭的陆地国家,虽然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没有内海。几千年以来,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一直在发展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而有史以来,农业人口往往比较稳定,流动性不大,这也就决定了汉民族的"农业性"和"保守性"。这种地理生态环境的差异也在一些谚语中有所体现。

Don't kill the goose that lay the golden eggs.——不要杀鸡取卵。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祸不单行)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不要班门弄斧。)

Truth and rose have thorns about them.——真理像玫瑰那样多刺。

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hill, then good weather it doth spill; 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sea, then good weather it will be.——雾从山上来,好天要变坏;雾从海上来,好天气会来。

2.2 历史传统(Historical tradition)

民族历史对其政治、经济、民族传统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历史对民族语言的巨大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有的语言变得越来越丰富,新词汇、新表达不断出现;而有的语言(特别是一些部落语言)在逐步消失,甚至死亡(dead language)。美国的历史语言学之所以比较发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语言学家在努力记录和分析逐步死亡的印第安部落语言而促进了其发展。所以,从某个程度上讲,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就必须考虑历史传统。如:凯撒大帝于公元前55年征服英伦三岛,并且持续400年,罗马文化自然而然对英语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点也反映在一些英语谚语中: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

Casear's wife must be above suspicion.——身为凯撒妻,务必无可疑。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英语中还有很多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的谚语:

Do not change horse in mid-stream.——河中莫换马,临阵莫换将。

He has burned his bridges behind him.——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3 社会传统习俗 (Social customs)

社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历史发展进程和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其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就存在法律平等观和宗法等级观之间的巨大差别。英语民族强调法律观念,他们所注重的是法律关系。但是,汉语民族强调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认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没有人能打破这一常规。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狗"在汉文化中从来就是卑劣无耻的代名词,故有"汉奸走狗"(flunkey traitor)、"狗头军师"(inept adviser)、"狼心狗肺"(rapacious as a wolf and savage as a cur)、"狗仗人势"(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 of a powerful person)、"狗血喷头"(a stream of abuse)、"狗腿子"(lackey)、"狐群狗党"(a gang of scoundrels)、"狗急跳墙"(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狗眼看人低"(be a bloody snob)、"狗崽子"(son of a bitch)、"狗屁不通"(unreadable rubbish)、"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等表达。(危东亚,1995:342)而英语民族常把狗当作宠物,认为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故有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另外,英语中"dog"可以指人,并无贬义,要视具体情况进行翻译,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家伙)、"a gay dog"(快乐的人)、"a dirty dog"(脏东西)。由于这种文化差异,如果把"落水狗"译成"a dog in the water",把"丧家犬"译成"a homeless dog",不仅不能传达汉语的贬义,反而容易引起英美人的同情。同样,如果把"I'm too old a dog to learn new tricks"(我老了,学不了新东西)中的"too old a dog"译为"老狗",岂不是自己骂自己吗?(李华田,1995) 我们再看几个谚语的例子:

Barking dog doesn't bite.——吠狗不咬人。

Every dog has its own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

Let the sleeping dog lie.——别惹事生非。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2.4文学典故(Literary allusion)

每个民族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都创造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它们都是人民的智慧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文学大师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言迅速传播并渗透到民众的思想中,并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在另一方面,民众的一些常识性言语片断,常常在经过修改伪装之后进入文学作品之中。如: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起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关于Cupid和Eros (瞎神)的传说。而来源于《圣经》和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谚语更是数不胜数。实际上,英语谚语"显然是两种来源——来源于民众和来源于文学作品——的日益融合"。(英语谚语词典,1987:序四)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the Holy Bible)——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You can't serve God and Marnmon.(the Holy Bible)——不能既信奉上帝,又为财神效劳。

One falls into Scylla in seeking to avoid Charybdis. (Greek Fables)——才脱虎口,又进狼窝。

When Greeks meet Greeks,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Greek Fables)——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Grasp all, lose all. (Aesop's Fables)——欲尽得,必尽失。

Happy is the man who learns from the misfortunes of others. (Aesop's Fables)——前车之鉴,后人之福。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言以简洁为贵。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s of death but once.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懦夫一生死多次;勇者一生死一回。

Gather ye rose buds while ye may.(Robert Herrick, 1591—1674)——有花堪折直须折。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Alexander Pope, 1688—1744)——孤陋寡闻最危险。

Curiosity killed a cat. (Thomas Gray, 1716—177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Practice makes perfect. (Christopher Anstey, 1724—1805)——熟能生巧。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Francis Bacon, 1561——1626)——阅读使人渊博,议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

2.5 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

宗教思想,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重要内容,在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民族经济、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甚至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英语民族信奉基督教,在他们的心目中,圣父、圣子和圣灵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汉民族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要宗教信仰,讲求和谐美和中庸之道。反映在语言层面上,两种不同的信仰形成很多的矛盾和对立。这种宗教文化形象的差异也会导致两个民族语言形象的不同,并给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

A bad life, a bad end.——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是甜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ills of God grind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No cross, no crown.——不经苦难,哪来胜利。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到魔鬼,魔鬼就到。(说曹操,曹操到。)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天地之大,无奇不有。

2.6 文化空缺(Cultural zero)

虽然英语民族与汉民族在社会文化上存在某些相同和相通的方面,但英语与汉语的语言距离(linguistic distance)相距甚远,英语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也同样存在遥远的某些方面。这些巨大的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民族所处的文化传统中缺乏对方的政治、经济、历史、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因而我们在翻译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的等值词语。这就是由于文化空缺(cultural zero)造成的文化不可译性。(李华田,1995)

而文化不可译性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快速传播和全球化逐步形成的时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彼此的语言和文化越来越了解,正在不断地将文化不可译性变成文化可译性。因此,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译的语言表达逐步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形式,如"思想改造"(ideological remolding),"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陈宏薇&李亚丹,2004:108) 我们再看两个典型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英语表述采用"one world, one dream";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英语表述为"better city, better life"。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发展,汉民族人民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人们开始了解和懂得英美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会逐步避免文化冲突。

因此,为了尽量避免英语谚语翻译中的文化缺陷(cultural default),翻译工作者不仅应该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而且还要深入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认真分析英语谚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把它与汉语谚语进行比较,再进行英语谚语汉译的文化翻译。

3. 英语谚语汉译的策略和方法

英语谚语是英语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瑰宝。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的时候,为了更好地了解英语民族文化,就必须学习英语谚语。而对英语谚语进行恰当的汉译,不仅可以丰富汉语语言,而且可以让中国人民更多地学习英语民族的经验和智慧。

而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套不同的文字体系——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意符文字,这也就决定了英、汉互译中不可避免的意义流失。(陈宏薇&李亚丹,2004:33) 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产物,一种语言的表达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应形式。而且英语谚语有其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汉语谚语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谚语汉译时,要真正做到"信、达、雅"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总体说来,对英语谚语进行汉译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策略和方法:

3.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在翻译实践中占了70%的比例,是英语谚语汉译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一些英语谚语与某些汉语谚语有相似的形式和同样的意义。对于这些英语谚语,最简单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不仅保留英语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很容易被汉民族接受和使用。在下面的例子中,括号中的翻译为意译性解释。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十赊不如一现。)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一人倒霉,一杯茶也能淹死。(倒霉的人经不起风浪。)

Bind the sack before it is full.——袋子装满前要扎住。(凡事适可而止。)

Catch the bear before you sell the skin.——没有捉住熊,先不要卖皮。(不要高兴的太早。)

Dog will not change the habit of eating shit.——狗改不了吃屎。

Draw not your bow till your arrow is fixed.——箭没搭好,先别拉弓。(三思而后行。)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早睡早起身体好。

Tall trees catch much wind.——树大招风。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我待。

Time is a great judge, even in the fields of morals.——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老鼠成精。(阎王不在,小鬼跳梁。)

3.2 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

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和方法也可能不一样。有时候,汉民族对一些英语谚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也并不一定了解。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英语谚语进行直译,汉语读者就不一定容易理解,而且直译的谚语也可能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解释过多又破坏了英语谚语用词简洁、句式简单的特点。此时,意译就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比如说,如果把英语谚语"Choose a wife on a Saturday rather than a Sunday"翻译为"择妻宜在星期六,不宜在星期日",中国人不一定理解其真实的含义。其实,这个谚语中包含了英语民族的宗教习俗——人们在星期一到星期六上班时穿工作装,而在星期日穿礼服去教堂做礼拜。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告诫人们择偶应重平时,所以,应该意译成"择妻看平时,不宜重衣着。/择妻宜重德,不可只重貌"。(包通法&徐洁,2002) 类似的例子很多: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常乐。

A little bait catches a large fish.——本小利大。

Ask your purse what you buy.——量入为出。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经一事,长一智。

If you want knowledge, you must toil for it.——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细水长流爱最甜。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The best friends must apart.——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There are more ways of killing a cat than by choking it with cream.——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3.3直译和意译相结合(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虽然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有时对事物的认识是一样的,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因而认识事物的角度、方法也会出现大同小异的某些方面,由此而产生的语言文化也会大同小异,在相同或相似中存在一些差别。对于这类英语谚语的翻译,就应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既保留英语谚语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又选用汉语中的合适词语和语言习惯,以求把英语谚语的信息用汉语民族的习惯性语言表达出来,让汉语读者容易接受。

Little pitchers have long ears.——壶小嘴长,人小耳尖。

Never do things by halves.——半途而废不成事,善始善终成大业。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亲自下河知深浅,亲尝布丁知酸甜。

Money begets money.——钱生钱,利生利。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溺水抓稻草,病急乱投医。

3.4 替换(Substitution)

人类大脑有同样的生理机能,又具备相同的思维能力,因而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有时候是相同或者非常相似的。"五环旗"(Five Linked Colored Rings)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全世界人民对"五环旗"的认识都是相同的:"五环"表示五大洲,其中"红色"表示美洲,"黄色"表示亚洲,"绿色"表示大洋洲,"蓝色"表示欧洲,"黑色"表示非洲;"五环互相连接"意味着全世界人民的比赛友谊和团结合作;旗子用"白色"作底象征比赛的公平竞争。

既然不同民族对某些事物有相同的认识,那么就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化。汉语中就存在一些与英语谚语在形式、结构和意义等方面都非常相似的谚语。这时,用直接替换的方法进行翻译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这种绝对文化可译性正是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的作用。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One rotten apple spoils the barrel.——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粥。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Misfortunes never come alone.——祸不单行。

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3.5补充说明(Supplement)

对于一些英语谚语,如果我们只翻译它们本身的词语意义,很难让汉语读者理解。那么,翻译者往往需要在直译或意译后加上补充说明,将其引申意义解释清楚。

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a spring.——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烂头先臭,国败官先腐。

Go to the sea, if you would fish well.——不入大海,难擒蛟龙;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Still water run deep.——水静流深,人静心深。

Never buy a pig in a poke.——隔袋买猪,受骗;雾里看花,走眼。

3.6变换比喻形象(Change of metaphor)

有很多英语谚语使用形象语言,它们与汉语的某些谚语基本意思差不多,但所用喻体不一样。对于这类谚语的翻译,就应变换比喻形象,既保留英语谚语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又选用汉语合适的比喻形象和语言习惯,以求把英语谚语的信息用汉语的习惯性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例如,英美人常说"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而中国人多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两个比喻所用的喻体虽然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非常相似,所以,它们彼此可以被看作源语在目的语中的翻译。类似的例子还有:

A cornered cat becomes as fierce as a lion.——狗急跳墙。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给猴看。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Go through hell and high water.——赴汤蹈火。

If a donkey brags at you, do not brag at him.——别和愚人一般见识。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4. 结论

与其说谚语是一种语言形式,还不如说它更是一种语言艺术。谚语在其历史演变和凝练过程中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形成其精炼简洁的语言形式、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谚语,既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民族文化;又像一个窗口,展示着民族风貌。所以说,谚语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体现。

英语谚语的汉译不仅可以丰富汉语语言,而且可以给中国人民很多的借鉴和启迪。但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使得其汉译十分困难。实际上,英语谚语汉译的核心就是根据"信、达、雅"的标准再现其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文化特征。为了做到这一点,翻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还要深刻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并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再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替换、补充说明、变换比喻形象等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真正做到英语谚语的汉译的文化翻译。

主要参考文献

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st ed.)[M], Hongkong: Longman Group (Far East) Ltd, 1988.

Lyons, Joh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Cleveland: William Collins Publishers, Inc. 1980.

包通法&徐洁. 跨文化交流中英语谚语的翻译[J],无锡:江南大学学报,2002(4).

白 纯.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J],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编写组. 英汉双解·现代常用-英语谚语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李华田.试论文化与翻译的三种关系[J].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6).

危东亚.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王振亚.外语教学的差异性[J],哈尔滨:外语学刊,1993(2).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