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
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初中语文老师张先生教书教人的理念。
张老师常说:中国人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一回事,全在于“求真”二字。真即是诚,诚即是真,诚外无物。所以,孟子说:“诚者天下之道也。”
他解释说:求真,就是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含糊,不糊弄。学习上也不例外,就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不偷、不装、不吹。”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
那时,我们学语文有个毛病,就是认字含糊,图省事,懒得查字典,瞎猜。甚至按“秀才识字读半边”的方法,按声部的半边读下去,课堂上常常闹出笑话。比如,把“诽谤”读作“诽旁”(feipang),把“破绽” 读作“破定(poding)”,把“住宅”读作“住 托( zhutuo)”等等。有一次,一个 同学竟然把“笃行之”读成“马行之(maxingzhi)”,引得哄堂大笑,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张老师说,这种“认字读半边”的套路,不但秀才用,丞相也用。于是,他真的给我们讲了一个丞相读文章的故事。
词人周邦彦
他说:据罗忼烈的《北宋词人周邦彦》书中记载,元丰六年(1083)七月,周邦彦(1057-1121)以太学生身份写了一篇《汴都赋》献给宋神宗赵顼。神宗大加赞赏,命尚书右丞李清臣在迩英殿上当着文武官员的面朗诵。文章中有很多生僻字,李丞相也不全认得,无奈的他只好以声旁代替本字的读音,便如此这般、行云流水似地朗诵了下来,抑扬顿挫,流利动听!看,不识字,读半边,李丞相也这样蒙过去了!
不过,大家不能学他。那是因为丞相可以糊弄金銮殿上的皇帝老子、文武百官。而你们却不能。你们学他,就等于自己糊弄自己。现在你们是在打基础,非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读不可,含糊不得。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不牢,无以治学啊!
后来,他陆续给我们讲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他说,汉字是一种直接记录词的文字。汉语的词多是单音节,一个字记录一个词,而且它的字形结构和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一般是有联系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如此;而形声字可以表示意义,也可以表示读音。今天的汉字有90%是采用这种构形方式的,已经成为汉字构形的主流。因此也可以说,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不过,汉语语音的历史变迁,使许多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表音了。比如,以土作声旁的“吐、钍、杜、肚、社、灶”等字,差别就很大,“社、灶、杜、肚”,不能发“土”音了。再如,“龙”作声旁的“咙、茏、聋、笼、垄、拢、陇”等字,可以读“龙”音,而例外的如“宠”“庞”“袭”,你还能读“龙”音吗?
因此,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凭“想当然”,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确定字的读音了!“秀才认字读半边”的套路,不灵了!
学习认字和做事做人是相通的。张老师说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一回事,在于求真”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受益至今。
几十年过去了,我谨记“求真”二字,不敢疏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