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子虽贫不易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55岁时开始周游列国,怀着克己复礼、救世济民的理想情怀漂泊了14年,走遍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奔走、呼号、呐喊、鼓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时不时遇险,怎一个“苦”字了得?但,老人家十头牛也拉不回。
1、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和他的弟子被困于陈国,好几天吃不上饭,弟子们陆续都病倒了,不能继续前行。子路满脸不悦地来见孔子,说:“请您告诉我,君子也会山穷水尽吗?”看着直爽的子路,孔子说:“君子也有山穷水尽的时候,但君子上穷水尽时依然不失其‘道’。小人一旦山穷水尽,则无所不为。”
“穷”:语义双关。既指经济上的困难,也指政治上的道路不通。“滥”:随心所欲。老人家的思想是:君子处事,以义为先,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对外在的恶劣环境、得失,不怨天,不尤人。既来之,则安之。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观点。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巴结奉承,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
对待贫贱富贵的态度,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识别一个人的重要标尺。人处贫穷,易自我卑贱,;人处富贵,则易骄肆傲慢。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子贡能正确对待贫富,所以子曰:“可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是超越了贫富的考虑,而是一心向道,这是孔子希望人们达到的理想境界,也是他对弟子进行道德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
苏轼讲:“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处富贵,安闲散、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3、“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老人家在这里是讲修身与学习的目的、求知与利益的关系、知识与财富的关系——志当存高远! 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的差别是非常微小的,就那么一点儿,即仁义)。耕种往往不能果腹,因修身、学习而得到俸禄也不是目的,实行大道才是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