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我是80后。邓丽君风靡大陆之时,我尚年幼。按理说,这位女歌手不会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然而因为父亲的缘故,邓丽君之于我,却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记忆。
父亲初中毕业之后,就没有再读书,而是直接参军,在部队里担任通讯兵的职务。当兵没几年,就被调到广西和云南前线,参加对越战争。战争当中的血腥与残酷,父亲很少对我提起,只是曾经淡淡地对我说,当年有一次,他们整个团都被越军包围,接近于弹尽粮绝,如果不是援军及时赶到的话,父亲年轻的生命,可能早已经在大西南的山林里烟消云散,也就不会有后来我的诞生了。
昨晚去看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影片中喷涌而出的鲜血、被炸弹炸得支离破碎的躯体、伤员痛苦地发出绝望的呻吟等等场景反复出现,这不由让我再次想起父亲当年在战争里的岁月。在随时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目睹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一个一个面目全非,父亲靠什么来支撑自己继续战斗、继续勇敢地活下去?
我暗自揣度: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邓丽君的音乐。
得益于通讯兵的兵种,父亲可以轻松熟练地收到各种电台的通讯信号。在没有战斗通讯任务的时候,偷偷收听敌台,或者是那个时代里,懂点无线电技术的人,所共同具有的经历。初听邓丽君的声音,活脱脱感觉就是革命题材影视剧里,国民党广播里的女主播的声音,甜得发腻,字正腔圆。习惯了革命歌曲里的慷慨激烈、斗志昂扬,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应该会本能地感到厌恶,然而厌恶之余,或许又会对这种甜美的嗓音感到好奇和新鲜感。我猜想:父亲或许就是在一次偶然间的偷听敌台的过程中,被邓丽君的声音吸引和打动的吧?白天经历着战场上血与火的考验,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听着邓丽君的歌声,想念着远方家乡守候的姑娘,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爱情。有了这样的期待,残酷的战争,或许在父亲的心中也增添了些许诗意。
战争结束后,父亲回到家乡海安,结婚、成家、生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被很多知识分子称为黄金时代的时期,父亲尽管文化程度不算特别高,但也跟当时很多的青年一样,喜欢文艺,喜欢读一点书,喜欢摘抄名言警句。年幼的我,经常能听到父亲讲述苏东坡的八卦段子,而我有时偷看父亲的笔记本,会看到其中用工整的字迹,抄写着各种各样的名句和格言,当然,其中还少不了邓丽君的歌词。
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90年代初期。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的父亲回到家中,紧紧地抱着我,然后动情地唱起邓丽君的两首歌——《美酒加咖啡》和《往事只能回味》,唱到最后,已经是热泪盈眶。刚刚十岁左右的我,自然不懂得父亲何以如此动情,但也完全能听出歌声里的凄凉与伤感。我不知所措,只能同样倚住父亲,哇哇大哭。
时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这样的场景仍然停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直到我接近而立之年的时候,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偶然再次听到邓丽君的这首《美酒加咖啡》。当时的我,已经经历过爱与恨、相聚与分离的几许沧桑,当熟悉的歌声突然响起,我的情绪瞬间难以抑止,当歌曲终了,坐在公交车后排的我,早已经是泪如雨下。
巧合的是,昨晚看完《血战钢锯岭》,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又一次听到了这首熟悉的《美酒加咖啡》。岁月带来的沉稳让我的外表非常平静,但我的内心,却仍然随着歌声一阵翻腾。对我来说,这首歌不只是邓丽君演绎的作品,它早已经成为父亲与儿子之间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记录了我们共同的岁月记忆与生命密码。
于是,下了公交,在走回家中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开口唱歌:“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
2017.1.13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