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古话说:欲速则不达,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想拼命的到达一个地方,但是越是离那个地方越来越远。
就像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崇祯帝是从哥哥手里接过大明这个烂摊子,即位之初,将魏忠贤阉党诛灭,心里不觉有些飘飘然。
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国势衰微,积重难返。自我感觉良好的崇祯满脑子就是做一个“中兴圣主”,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然而欲速则不达,他的梦想每每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刚愎自用的崇祯忧愤不巳,不免“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崇祯越是如此,妄想性的褊狭越强烈,到后来,更将一切皆归咎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初期寄予极大的甚至超出实际的期望。
一旦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故崇祯在位十七年,戮害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七人,巡抚有十一人。内阁重臣更频繁 替换如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具有讽剌意味的是, 求治太急的结果居然是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
崇祯皇帝渴望以一己之力去挽回一个倾倒的大厦,实在是无力回天。最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时在景山自缢。
心浮气躁难成大事,在国学文化《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很多事情你越是着急弄清楚,就越是弄不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倒不如暂时的平静缓和自己的心情,也许冷静之后事情自然就明白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增加紧张的气氛,越是难以达到那一个目标。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一个绳子,缠绕成结,你拼命的想把这个结解开,但是越解越乱。当你用一种缓和的心态去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反倒容易得多。
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去创业的时候,如果说你太想快速的到达某一个目标,就难以用一种沉淀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去投资的时候,普遍的一个错误的想法就是想大笔的投资,快速的回报。这种想法是对于创业中的人,是最错误的一个事情。
在《菜根谭》中的下一半句就是对于管理的一个智慧,有一些人面对员工的时候,越是指挥他,他越是不服从。当你越是指挥他的时候,别人越是反抗。
遇到这种人,你不如暂时的放松对于他的约束,也许让他自己明白之后,反而更有利于你去管理。不要太过于急切,那样反而容易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菜根谭》:成大事之人都懂得“欲速则不达”,心浮气躁难成大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菜根谭》中的这个道理:一件东西找不到了,我们翻箱倒柜,翻遍每个角落,就是找不到,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不找了,过些日子自己就出来了,很多事情也都是如此,一件事情发生了,想马上调查清楚颇不容易,一步一步慢慢终究会水落石出。
《菜根谭》教给我们,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菜根谭》是一部教诲世人“去妄存真”的宝典。当人心渐渐“失 真”,便为“荣利所缠缚”,追逐着吞噬纯真心性的物欲,积淀起掩蔽纯真心性的“尘埃”,真心也就变成了“妄心”。
这也是一部教诲世人“行止在我”的宝典。“行止在我”,即是让人“进退有方”,“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一部《菜根谭》,不教你做穷凶极恶的“狼”,也不教你做任人宰割的“羊”,而是教你做一个率真自在的“人”。
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作者生平不详。从宋朝到明朝,这类写修身自省、为人处世的语录书不少,但能够风靡于当今的只有《菜根谭》。
尤其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前后就出现了几种版本,到了八十年代,更成了企业界“人人关心、爱读的书籍”。
这股风又影响回国内,便在读者群中出现了争读《菜根谭》的热潮,至今不衰。据说起名《菜根谭》,是因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那么种菜人的只有厚培菜根才会有味。
也有人说是,“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书中所表达的是四百多年前一-位哲人对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学家训的认识、体会。
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出入世法则,为人处世方式而传之后,表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人际、人性的独到见解。
全书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完全由作者侃侃而谈,如叙家常, -段话数十百字不等,共360则。格言警句,信手拈来,文辞幽雅,对仗工整。#423头条知识节# 活动,精装版全4册只要99元,超值啊,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