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在不少人看来,仅仅是为了方便阅读而夹在书中的“小薄片儿”。其实,古往今来,书签伴着书籍一路走来,它凝聚着人们的文化梦想,承载着颇为丰厚的文化蕴涵。
“书签”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不过,书签这一物品应当出现在唐以前。晋代已经流行卷轴装书,卷轴书带有一根用圆木棒做成的轴,存放时卷起来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向外。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人们就在轴的一端系上写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就是书签。这种书签一般用竹片做成,考究者也会用象牙来做,故书签又有“牙签”之称。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句中的“牙签”即书签。古人读书之前必先读“签”,通过书签了解和区分书籍的种类和内容。唐代集贤院所藏的四库图书就分别采用红、绿、碧、白四色书签用来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古时,“书签”还被用来代指书籍。如李商隐的《哭刘司户》:“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意思是,所用的酒器桂香犹在,所读书籍芸香尚存。
从北宋开始,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图书的装帧、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线装书有了前后封皮,这一时期的书签就是在书皮上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或绢条,也称为“浮签”。清末,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发展,精、平装书盛行并取代了线装书,书名直接印在封皮上,而不再用粘贴标签了。于是,此时的“书签”便是夹在书里,作为阅读进度标记的“小薄片”。
旧时,在书签制作中,一些文人将励志图强的内容写于书签之上,以明志。因而,书签历经千万书卷而来,已经不是那小小的一片纸那么轻薄,而是承载了读书人更多的情怀。据说,鲁迅曾亲手制作过一枚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个工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几遍后,他就默诵一会儿。这样,等把书签上的十个字盖完,他已经把全书背下来了。
透过小小的书签,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就说上世纪50年代,有不少书签的正面印着巴甫洛夫和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背面则印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的介绍。还有许多书签印上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如黄继光堵枪口、罗盛教舍己救人等等;上世纪60年代,曾流行在书签上印鲁迅名言、祖国风光、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至于心灵手巧者制作的叶脉、花瓣、布片书签,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书签被视为象征友谊的物品,人们喜欢相互赠送。改革开放后,书签不仅形式上更加多元,内容上也增加了很多文化味,比如有的书签印上了读书格言或是名人书画,有的印上了诗词、成语等。还有一些金属书签,采用优质的纯铜、锌合金原材料,用镀金烤漆、镀镍珐琅等工艺精制而成,有的书签上甚至还镶嵌了珠宝。
时下,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书签也融入了现代气息和更多的文化元素。一些网站推出了“我的书签”,为用户准备了体系庞大、分类详尽、数目众多的公共书签,可以随时调用。
(来源:2018年08月26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