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教师办公室张贴名言】老师温润如玉 | 林周良

时间:2023-04-20 03:16:1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许楼山诗存》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

许老师是我敬仰的老师。老师等不到书的出版先走了。

我有点悲观,许老师的这本诗集出版后,它的读者不会太多,因为在自媒体时代,本来就是写诗的人多,读诗的人少,发声的人多,倾听的人少。但它一定有它的价值,因为他用传统的优美的诗句记录了一个激荡巨变的时代里的一些景与事。或许它在一个快餐化的时代里是不入主流的,但正因为它的独特而显得弥足珍贵。

1979年秋天,我开始就读于沈荡镇中学(高中时校名改为“海盐二中”)。开学第一课是班会课,班主任老师指着贴在墙上的格言警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进行开示。这是班主任托许老师写的,那个时候学校教室里的励志名言警句都是许老师的墨宝。我由此对许老师的字入了迷,有时上课无聊了就在草稿本上用钢笔临摹这几个字。那年代小镇上的新华书店里买不到字帖,这贴在教室墙上的条幅就是我最早的字帖。有时还去别的教室搜寻许老师其他的墨宝,比画着学习,初中三年里我自认班里我的字是写得最好的。那时许老师没教我们,但我知道了许老师,也知道老师字写得好,学问高。那时候我还小,与乡下朴实的老人们一样,认为字写得好就是学问高。

升到高中,语文老师就是许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从高一到高三换了好几个,就是语文老师没换。开学不久,有一天晚自习时,许老师到教室巡视了一圈。我因看到“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中的“三皇”不解其意,于是问许老师,皇帝是自秦始皇开始的,怎么在夏商周之前就有了呢?许老师用异样的目光注视了我一会,旋即小有兴奋地给我讲了“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与“五帝”,并在我的本子上一一写下。我听得认真,终身记住了这个知识点。所以时隔四十多年后,有一次到山西运城盐湖,一个浙大毕业的领导指着“喾”字,问我读什么,我告诉他,这字读“KÙ”,“三皇五帝”中“帝喾”的“喾”,领导又问我是哪“三皇五帝”,我不紧不慢地说了一遍,领导表现出不敢小觑的神态。在那个典籍匮乏、晚上经常断电的时代里,在不做准备的情况下就能随手写出“三皇五帝”的老师是不多的。或许正因为这一问,许老师对我特别关注,我对许老师也是由衷地佩服,尊其师信其道,从此我从偏理科变成偏文科了。尤其是听许老师的文言文课,可谓如痴如醉,至今还记得许老师上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吟诵“杨柳岸,晓风残月”时,那个“月”字拖得很长最后上扬的调子。

我在湖州师专读书时,担任了校学生文学刊物《碧浪湖》的主编,每期外寄时总是给许老师也寄一份。有时《湖州师专报》上刊登了我的文章,就连同报纸寄给老师。那时我对写作很有兴趣,每有自己写的文章也一篇不落地寄给许老师。其间书信往来较多,许老师也把他写的文章寄给我看。也许许老师认为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是他的同道中人。许老师写成《沈荡棹歌》后印成了小册子,送我一本,扉页上写了“周良兄雅正”。许老师的一个做工程的学生到我办公室看到后十分诧异,我告诉他这是老式文人的做派。第一次他这样写的时候我虽然知道这一点,但很是诚惶诚恐。工作几年后兴趣转移了,除了年终总结外已很少写作了,自然与许老师的唱和也没有了,但许老师还会时不时地打我电话,了解我的情况,我知道他是担心我这个在小地方当了点小领导的学生会忘了初心。许老师对我不再热衷写作一定是失望的,我想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期待的。

我曾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许老师。读书时感觉许老师“温而厉”,但许老师笑起来有两个大酒窝全然没有“厉”,只是温和。有说许老师是老式文人,但许老师严谨不古板、饱学不桀骜、朴实不迂腐,与世无争,内心平和。他的人生就如他写的绝句与律诗,平仄有序,无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没有见过他怨天尤人,也没见过他聊发少年狂,恬淡地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才会有如此的境界。他强调自己是“教书匠”、“螺丝钉”,但我想其实他是心尤不甘,但囿于时代,他找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这是智慧的,汲取了古往今来很多读书人的经验。他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内心,内心中有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

清朝浙派诗人代表朱彝尊开启了独特的棹歌诗派。他生活在王店,筑竹垞治经学写棹歌,《鸳鸯湖棹歌》描写最多的场景就是嘉禾大地上的水网景象。许老师教书的沈荡镇与王店镇水路也就小半天的路程,两个地方的风物极其相似,就像余华小说《文城》里描述的沈店和溪镇,是最具江南水乡特征的小镇,就像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西塘、乌镇一样,安逸,富庶。以前出远门必假以舟楫。许老师1964年到沈荡镇时,沈荡、王店都还保留着传统农耕时代的气息。沈荡镇于20世纪80年代才通汽车,许老师肯定是坐着轮船来的,河网中的景象还是《鸳鸯湖棹歌》里的景象,石桥、水牛、渔火、野鸭……或许报到的那个秋天“船笛长鸣不见踪,客轮路被水云封”。我想,许老师是带着敬畏心读着《鸳鸯湖棹歌》,带着真实情写《沈荡棹歌》的。朱彝尊学者气颇重,词藻典故见长,不难发现,许老师的棹歌也注重用典,有万卷储方能有如此根底。如《沈荡棹歌》其中一首,“树犹如此况生平,难忍丁丁砍伐声。我愿耳聋还树茂,荫楼夜读伴明灯。”为凭吊二中繁星楼前的香樟树用了两个典故。《沈荡棹歌》及《沈荡杂吟》叙写了许老师在沈荡度过的三十一年中所见到的人和事、景与物。他没有失意感,他对沈荡的生活很满足,有时还会有点小惬意,“携内登桥明月起,比肩同上广寒楼”,急剧变化的时代似乎与他关联不大,他“平静而简单”地生活在沈荡。

许老师晚年在嘉兴生活,这是他最闲适的时候,已不为生计愁,没有闲事挂心头,可谓是他的人间好时节。在《嘉禾棹歌》里,写景多写事少,写春天的百花、夏天的凉风、秋天的明月、冬天的白雪,内心更加平静。有时也会来点小幽默,如“清晖堂外雨初停,来许亭前柳更青。岂只高山人仰止,今朝是我许来亭”一首,最后一句有点俏皮,这是其他诗作中少有的。在嘉兴生活时,他把《古文观止》又从头到尾精读了一遍,试想这个时候读书已不带任何功利,只是喜欢,只有真正的读书种子才会这样,在他的心中,天下第一好事肯定还是读书。这些写景拟物的诗或许是嘉兴今后旅游开发时要找寻的宣传语。

“前山岩石后山水,养我生年慰我魂”,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许老师遇到了泰山,他以感恩的心写泰山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故人趣事,仿佛把读诗的人也带到了遥远的泰山,与他一起看日出寻山果,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入了诗,这是与长江以南六百里的沈荡所不同的景致。其实那个时候正值物质匮乏时期,但《泰山杂吟百首》的诗中没有悲怆,没有谴责,表现的还是生活的美好。

《儿时杂事韵语》,按人生秩序放在了本诗集的最前面,但从写作时间的顺序上讲却是在2004年以后,这是诗集中最具情感的篇章。读了这百首,就了解了许老师的童年,读到了他的童趣与童悲,也明白了:许老师之所以文字功底了得,原来家学渊源;之所以书法精进,原来曾与文房四宝店为邻;之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来少年时失兄丧母已历尽人间大悲。

许老师有很多学生,没有一个学生会容易忘记许老师。学生们说起老师的时候难免会有人抱怨某个老师在某件事上的不公或某个老师的坏脾气如何如何,但许老师人格完美得让我们感觉直呼其名便是对其不恭。许老师走路轻轻的,如果你叫他一声“许老师”,他会极其灿烂地回应你,很开心地朝你笑。他们读了这本诗集后,会更加了解许老师。他的童年虽然颠沛流离,以“国恨家仇”为主旋律,但浸润着传统国学。许老师一生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因此低调地保全了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他很平和地拥抱了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老师一辈子恪守了仁义礼智信,他是君子,温润如玉。(作者系海盐县文联主席)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