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脱离思想束缚的名言】见路不走,让思想冲破牢笼 (一)

时间:2023-04-19 07:02: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见路不走”是《天幕红尘》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意思就是: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

“路”就是前人成功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人们可以借鉴,模仿,参照,但我们如果一问地模仿完全复制是不可能的。

因为成功地经验和方法是基于它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它的条件。

“见路不走”就是提示我们不要拘泥经验,教条,要立足自身条件,以自身条件可能为判断来复制,模仿和借鉴。不盲从盲信,这样才有成功地可能性。

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我们生活,工作,事业发展中,更应该在思想观念上给我们以提示。

当很多我们之前所信奉和深信不疑的观念和道理,从未质疑的前人的至理名言,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发生碰撞和矛盾,那我们就应该冲破思想的牢笼。打开前人的桎梏,改变思维,顺应现实。

“俗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浓缩,是成为大众世代相传,耳熟能详的人生哲言。

今天我们用“见路不走”的新思维模式,对它们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希望能让大家耳目一新,冲破思想的牢笼!

万般皆有品,读书未必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影响至深的名言,是科举鼎盛时代的产物。

“名利”二字是旧时读书人的大欲。读书人只需从读书入手,由科举及第入仕,名利便成囊中之物,故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

的确,在旧时代通过读书来求取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是草根百姓唯一的出路和期盼。

因此,许多人便用感情和棍棒来教化小孩去读书,去走这条其实很狭窄,甚至是独木桥的的人生道路。

时过境迁,科举制度于清朝废除,但通过读书获取最佳出路,仍然是老百姓的首选。“唯有读书高”仍然深入人心。这种偏颇的认识误区,这种惯性思维,仍然炽热!

为什么如今我要说“万般皆有品",是根据当下的社会状态,体现了七十二行行出状元的特点。

人生需要谋取一项职业赖以维生,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可能做得好,比如擦皮鞋,扫大街,送快递…..任何职业都有可能成为模范,成为媒体的关注,成为人民心中的明星。

古人说:不要强人所难,其实同样的不要“强己所难”。

任何职业只要有社会需要它存在的空间,那么只要做好了,都是上品。

今天被世界所关注的网红李子柒,读书不多,文化不高,精耕细作于自己居家专长,把衣食住行做到了极致,因此成就了她辉煌的成功。

我们是基础材料还是梁柱;是木条还是屋瓦…..是什么材料就作什么用,关键是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用心用力,专研精进,必能有所收获。

人生最大的目标是追求幸福,但什么是幸福众说纷纭,总体说来,幸福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心理感受。

顺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近年来大众对幸福指数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得出结论才发现:幸福和职位高低无关,和财富多寡无关。很多有钱有势或身居高位者,其实都不一定幸福。

一项职业无论有多么高大上,如果没有幸福感,说明人生是失败的。

读书不考虑自身条件和能力,不适用于实际生活,那么“读书未必就高”!

如今的“读书”,已经不是前人们获取成功途径的”读书”,而是读我们获取基本文化素质的书,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必须通过读书才能启蒙,开启智慧之门。

这个书非读不可,非读好不可。但“读书未必高”确实存在,一是读不想读的书,二是以死读书的方式读死书,最终成了书呆子,一事无成。

记得前几年就有一位清华大学的所谓“神童”,因为只会读书,其他什么也不会,而被清华大学劝退的新闻。也有身边朋友子女考研读博,拿到海归文凭,因自身能力不足至今待业在家的实列。

如今的读书,不仅要立足于兴趣和个人能力需要,更要读以致用,为符合自身职业发展和为个人成长添砖加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不然就会造成“死读书”的命运。

现代的父母们,严格遵循古人的教条,极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好的读书环境和条件。

不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分析孩子的能力长短。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想方设法,挤破头给孩子上各种私立名校。

很多家长都固执地认为多花钱,死读书就能成为人上人,光耀门楣,从没真正关心过孩子内心愿望和实际需求,弄得自己身心疲惫。

孩子也因为迎合家长的期望,不能充分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发挥自己所长,而倍感压力和受罪。给孩子的童年生活留下阴影和不快乐。

身边有位朋友,因为其女儿从小对读书没兴趣,而是喜欢唱歌跳舞。她就根据女儿的兴趣和特长爱好,专门注重女儿在兴趣方面的培养。和女儿共同制定职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督促孩子在幼年时期朝着自己的目标读书和前进。

在双方轻松和快乐的光阴中,迎来了女儿健康的成长和职业规划的成功。并且女儿在所处的行业因为发挥自身所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脱颖而出。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颠覆古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万般皆有品,读书未必高!”

前人的经验和道理有我们值得借鉴和模仿的地方,但我们不能被这些传统和历史的东西所左右和捆绑。

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不同。参考前人的经验,在实际运用中结合事实给予创造和摒弃,我们才能够与时俱进,不然就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

如有共鸣请关注我,接下来,我将继续带领大家俗语新解,转变思想改变心态,挣脱落后思想的束缚,让思想冲破牢笼!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