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字词解释
“十有五”就是十五
“有"也作“又",这是古文中对数字的一种表示法,例如二十四就可以说成“二十有四”或“二十又四”。
“立”,独立,不依傍他人或他物。
“不惑”,不疑惑,没有困惑。“耳顺”,朱熹的解释是“声人心通,无所违逆”,就是什么话都能听,而且一听就懂,就明白其中的意涵。
“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这里需要重点讲讲“天命”。“天命”孔子有时候也简单地把它叫作“命”,在《论语》中,“命”除了明确地指生命(例如“短命")以外,基本上和“天命”是一个意思。这个“天命”,或说“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至少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是前定的、 定好的、难以改变的,这就是平常说的“宿命”(“宿"指前世),各种文化里都有相信宿命的,“算命”就是算的这种“命”,无论你是用什么办法算的,中国人的麻衣相法也好,西方的塔罗牌也好,其前提都是有个前世已定的命在那里,而且是有可能算出来的;
另外一种就是把“命”看成是主客观各种复杂因缘交织而成的一种生命机遇,这种机遇非主观可以掌控,然而它并不是既定的,因而也就算不出来。细读《论语》中孔子谈到“命"或“天命的地方,我觉得孔子的意思主要偏重于后者,但有时也含有前者的成分。
大意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要探索人生的真谛,三十岁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四十岁内心不再有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是什么,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了,七十岁就随心所欲,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逾越规矩了”
导读
这一段是孔子自述毕生修养的过程以及不同年龄所达到的不同境界。千古名言,中国读书人人人会背。文字并不生解,但含意丰富深远,很难有大家都认可的“达诂”。
“志于学”的“学",还是孔子一贯讲的学道的学, “志于学”就是立志探索人生真谛,切勿理解为发蒙读书。“三十而立”,也不是三十岁才立业,穿衣吃饭不愁,而是说探索人生真谛已经基本有获,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认识,也就有了独立的人格,可以立于社会,立于天地之间了。
到四十岁的时候,这种探索又进了一步,不仅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而且这种思想和人格已经成熟了,不会再有内心的困惑,也不会受到外物的扰动了。到了五十岁,则懂得了“天命”。天命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所共同造成的、人自已不可控的一种形式和力量。“知天命”也就是懂得了自身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明白做得了什么和做不了什么。
到了六十岁呢,就可以做到“耳顺”了,“耳顺”,按朱熹的解释是“声人心通,无所违逆”,就是什么话都能听,而且一听就懂,就明白其中的意涵,换句话说,到六十岁时,孔子自觉对人生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对人性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到七十岁时,则自觉真正到了化境,这个时候已经可以顺着自己的心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所有这些言行自然而然地就在规矩之中,礼制之中,大道之中,也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用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爱上它
——阅世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