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形容烟花的词语〉形容烟花的词语二字

时间:2022-12-11 07:14:2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世界上有趣的东西不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执着于烟花爆竹。

慢慢大了,却惊奇地发现,似乎只有中国孩子热衷于爆竹,其他国家小孩基本上是无感的。后来,不断接触到诗词中的烟花爆竹,才深刻地感到: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刻在骨髓里的对烟花爆竹的喜爱,何止是小孩,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1. 中华民族节日的标志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传统节日,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在其重要节日里,都会燃放烟花爆竹。隆隆的鞭炮声,烘托了节日的气氛;姹紫嫣红的烟花,象征着生活的美满。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就把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最重要元素描述出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的喜庆元素:爆竹、屠苏酒、春风春日、春联;这些是春节的核心元素,代表了喜庆、祥和、迎春接福、文化传统。一个浓浓的节日气氛,其中包罗中华文化万象。

清代诗人谢文翘在《教门新年词》一诗中写到: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宝炬银花喧夜半

为什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通宵爆竹”就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不要说小孩,大人一样是终身难忘。“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人但凡经历过一次,就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值了!

2. 象征着迎春接福

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爆竹声中迎春接福,这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中华民族的良好愿望。

唐代诗人来鹄在《早春》里写到: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小庭犹聚爆竿灰

“新历才将半纸开”,新的一年刚刚开始,“小庭犹聚爆竿灰”,迎春接福的爆竹已经燃放过了,“又惹东风意绪来”,眼看东风徐来,春天来了。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在《除日》中,将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爆竹声中腊已残,酴酥酒暖烛花寒。

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春光不一般。

爆竹声中腊已残

在隆隆的爆竹声中,腊月已经过去;酴酥的春酒温暖了这世间的一切;朦朦胧胧,天色将晓,朦朦胧胧,已经感受到了春光春色;这春天春光真的是不一般,人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元代诗人邵亨贞在《绣衾·辛丑元日》中描写了农村人迎春的场景:

门前爆竹儿女喧。

野人家、时序尚然。

尽说道、春来好,

老来人长怕换年。

东风到底无崖岸,

也殷勤、相过小园。

第一是、朱颜改,纵花开。

门前爆竹儿女喧

“门前爆竹、儿女喧”,这恐怕是任何人都喜欢看到的场景,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伦之乐,儿孙绕堂,纵“朱颜改”,又何愁!

3. 烟花爆竹本身的乐趣

除了上述的文化基因,烟花爆竹本身的乐趣无穷,值得人们喜爱。明代诗人黎淳在《焰火爆竹颂》一诗中写到: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位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万人头上一声雷”,这一声雷,炸响了人们心底的喜悦,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扫尽了寒冬的寂静,春雷响了,春天来了。

元代诗人赵孟頫热情地歌颂了烟花爆竹,把烟花爆竹燃放场景描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这是燃放后的场景,柳絮桃花还不算,还有“白”、“红”的颜色来铺垫。“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这是烟花爆竹燃放中的场景;纷纷灿烂如流星,这是视觉,声势浩大,赫赫喧豗,这是听觉。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一句点出烟花爆竹的文化符号:象征了人们迎春接福的喜悦心情。

4. 中华文化的传承

传说最早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是为了驱邪,这些在诗词中经常有所表现。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中写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说明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典型作用,驱鬼避邪,扫除人间邪恶。“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呼唤人间太平盛世。

“昼日嬉游夜浓睡”,白天尽兴,夜晚浓睡。这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中华民族期望的日子。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荆州》一诗中写到: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爆竹惊邻鬼

几千年以来,燃放爆竹驱邪避祸的古老习俗炸响在千家万户,融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这种传统,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是中华民族“真善美”的象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