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关地方特色的名言】汉晋时期有关汉中的名篇佳作!有些在课本里学过

时间:2023-04-16 19:33:3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汉晋疏对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有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道出了历史上知识士人赋诗作文的政治、文化终极价值。而对一个城市和地区而言,最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是其历史文化积淀,而先哲前贤们要么在汉中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要么仕宦、游历汉中,登临胜迹,以文记之,留下诸多有关汉中的名篇佳作,收录在历代策对、奏表、政论、题记、书信、赠诗、纪事碑文之中。这些美文名篇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珠玉瑰宝,更使汉中因之增加了浓墨重彩的文化成色,使汉中声名远扬,绚丽多彩。

汉初汉王刘邦自南郑(今汉中市)出定三秦,进而称帝践祚,奠定了汉中在两汉400年间无以替代的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南北政权的“拉锯”地带,汉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许多志士仁人纵论天下、评谈时势的对策、奏疏在汉中应运而生。西汉初韩信的《登坛对》,东汉末李朝撰、马超领衔的《上汉帝请先主为汉中王表》,彰显了汉中的地位;蜀汉习隆、向充《立诸葛亮庙表》,梁故蜀郡太守刘璠《请全南郑议》,渗透着有识之士对先贤故地的真挚情谊;西晋江统《徙戎论》中“各附本种,反其旧土”、北魏王远《石门铭》中“汉中献地,褒斜始开”等内容,反映了汉中与氐族、鲜卑族的关系;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曹魏锺会的《檄蜀文》、西晋汉中太守李密的《陈情表》,成为文学史的重要素材;汉末陈琳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北魏李冲的《谏戍南郑疏》,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汉中地形和战场策略的不朽描述。此外,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原丁邯诏》,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是一篇体现人文精神、关乎汉中历史的有名散文。

韩信受拜大将图

秦末,先入关中的沛公刘邦不得已接受西楚霸王项羽的汉王之封,来到南郑。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拜名微位卑的韩信为大将。韩信在登坛对策中,为刘邦慷慨陈述楚汉争战形势、天下人心向背和敌我双方优劣因素,激励刘邦“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随着战争走势按韩信的分析而发展,刘邦从“汉王”成为“汉皇帝”,《登坛对》也成为著名的军事文献。四百多年后,与《登坛对》铺平了刘邦通往皇权顶峰的道路异曲同工的是,在汉中产生的《上汉帝请先主为汉中王表》,使本为左将军的刘备成为“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三国志·先主传》)的汉中王,并在两年后成为又一个比祖先逊色的汉皇帝,重演了“汉中开汉业”(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宋·陆游《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的史剧。北魏太和年间,在齐、魏争夺汉中之战中,魏辅国大将军李冲的《谏戍南郑疏》,就是否戍守南郑做了论述,其中,“古人有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南郑于国,实为马腹也”之说,从另一个视角对汉中与关中地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地分析。

《出师表》是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将离成都、出师汉中前给汉后主刘禅的奏表,《陈情表》是日后成为汉中太守的李密拒绝晋武帝出仕要求时的奏表。李密青年时曾在蜀汉为官,蜀亡后在家侍奉祖母刘氏至孝,当晋武帝征辟李密入朝时,李密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陈情表》婉拒出仕,其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等名句,感情真挚,委婉哀切,催人泪下。而《出师表》和传诸葛亮作于汉中的《后出师表》,为我们留下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等警句名言和“妄自菲薄”、“作奸犯科”、“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等成语典故。此前200年,光武帝刘秀在《原丁邯诏》中因“汉中太守(丁邯)妻乃系南郑狱”而发出的“谁当搔其背垢者”疑问,行化成“老病者必贴身有人料理”的概略语“谁搔背痒”,也频频被后世引用(参见钱锺书《管锥编·全后汉文卷一》)。

传岳飞书《后出师表》局部

东汉末曹操及其部将远征汉中,都有文士跟从,并留下诗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跟随曹洪到汉中,有感于汉中易守难攻,他在劝说主帅并上书曹丕请求从长计议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这篇“妙文”(钱锺书语)中,首先对汉中的军事地理形势作了准确概括:“汉中地形,实有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彼有精甲数万,临高守要,一人挥戟,万夫不得进,而我军过之,若骇鲸之决细网,奔兕之触鲁缟,未足以喻其易”,然后以此展开,引经据典,历数历史上征战攻守之策,主张养精蓄锐,不可操之过急,缓兵图蜀,可成大业。文章高屋建瓴,一泻千里,征引丰富,说理极强,盛传一时,后入选南朝萧统所编《文选》。而此文体现的魏晋时期奏议和文章的幽默诙谐特色,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以“莫逆相视,同声一笑”予以概括揭示。四十多年后,曹魏另一大将锺会攻蜀进至汉中,向蜀汉政权发出了“攻心”文书《檄蜀文》,引经据典,循循善诱”,一方面赞颂蜀汉先主刘备为“命世英才”,早年曾同魏武皇帝曹操建立友谊,“兴隆大好”,一方面声言天下大势已变,“大兵一放,玉石俱碎”,不如早点弃甲投降。这篇檄文,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瓦解蜀中人心意志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它高度肯定了蜀汉开国之君刘备的精神品质,对故丞相诸葛亮也未大加鞭挞,使蜀中君臣容易接受其中的观点,与同样收入《文选》的另一篇檄文—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中大骂“孙权小子,未辨菽麦”风格迥异。

来源:文化汉中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