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名人名言伟大事业】热点素材:工匠、爱岗、敬业(名言金句、标题范文、实事时评)

时间:2023-04-16 03:33:2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将技艺融入工作、以匠心成就经典,推动着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一群怎样的匠人?他们有着哪些优良品质?我们如何学习工匠精神?

我们可以用极致、传承、责任、专注、坚守、创新六个关键词来扫描工匠精神。

名言金句

1.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考工记》)

2.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3.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付守永《工匠精神》)

4.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获奥斯卡奖日本影片《入殓师》)

6.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欧阳修《卖油翁》)

7.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

8.心无旁骛,制心一处。(《庄子·达生》)

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10.对于好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来自于对每个细节的打磨和探究,它是基于一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是对以往的颠覆和创新。(苹果产品设计的核心人物乔纳森·艾夫)

11.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

12.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最需要的素质应该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你是不是愿意相信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愿意投入做这个事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13.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付守永《工匠精神》)14.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大国工匠》系列)15.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大国工匠》系列)16.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工匠逐渐淡出,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大国工匠》系列)17.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中国台湾李宗盛《致匠心》

优质标题

《做一行,爱一行》

《业广惟勤》

《敬业乐群,百事可兴》

《把敬业当习惯》

《恢复敬业的价值原色》

《打磨工匠精神,绽放人生华彩》

《术到极致近于道》

《敬业成就工匠和大师》

《成为工匠,成就不凡》

《爱岗敬业,行稳致远》

《以工匠精神交出人生答卷》

《工匠态度是底线也是高度》

《敬业者,人亦敬之》

《人人当拥有“敬业福”》

典型事例

术到极致近于道

【关键词】极致

【释义】唯至诚者,能致其极。于大国工匠而言,对极致的追求好比一场修行,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以万千锤而铸一器。“腰间带得纯钢斧,要斫蟾宫第一枝”,臻于完美、做到最好的工匠精神自古便备受推崇。《庄子·达生》中,鲁国木匠能做到“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正是因为达到了凝心聚神、执着技艺、物我相忘的境界。

追求极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凝聚成工匠精神的底色,检验着工匠精神的成色。

【点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很多大国工匠来说,极致就是和机器拼精度,和时间拼速度,和标准拼态度,让“细”更细一些。

怎么拼出极致?钳工顾秋亮徒手就能感知0.2丝的误差,这相当于一根发丝的1/50;铣工李峰在高倍显微镜下追求1微米的精度,这相当于发丝直径的1/70。正是精益求精,顾秋亮把玻璃与金属窗座的安装精度控制在0.2丝以内,“蛟龙号”观察窗才得以承受1400吨的压力;李峰每缩小惯性导航系统1微米的变形,就能减少“长征七号”火箭数公里的轨道误差。大国重器、辉煌成就的背后,源自每个细节的精准到位。把手艺的精准、精确和精细视为生命,极致就不会太遥远。

追求极致是一条心无旁骛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唯有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哪有巅峰技术能在一朝一夕间练就?唯有日复一日地锻打、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就绝活。高级技师孟剑锋对瑕疵零容忍,历经上百万次錾刻敲击,纯银丝巾果盘《和美》等国礼才惊艳问世;火箭“心脏”焊接师高凤林,只因“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30 年如一日进行发动机喷管焊接……指纹虽被磨平,布满茧子的双手却积淀了匠人们的工艺淬炼、心智磨炼和人生历练,让技艺达到极致的巅峰。

“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这就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观念:“手艺好也不赚钱”“差不多就行了”“怎么还没有长进”……盲目地求变现、求速度、求关注,让工匠技艺变得马虎,极致品质黯然失色。其实,工匠精神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地滋养呵护,对极致的每一份坚持都不会白费,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阴的果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匠人的极致精神。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的绽放。精益求精、笃实专一、心无旁骛、久久为功,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我们准备好了吗?

其他事例

1.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2.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3.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4.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5.《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6. 稻盛和夫被认为是最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有一个很经典自述,他说,“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是听到了产品的 ‘哭泣声’,我就会想,‘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7. 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先人们为后人留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规和“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堂训。同仁堂的历代传人至今遵古不泥古,继承不失宗,使同仁堂生产的各种中成药素以“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8. 20世纪初,德国的泰来洋行承建了甘肃兰州的一座桥梁,1909年竣工,按照当时的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这座桥梁屹立至今,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经历了枪林弹雨,桥面木板被烧,斑驳的桥梁上留下了深深的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初。到了1989年,在距桥梁建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严谨的德国人同时不忘申明合同到期。如今,这座桥梁仍然在照常使用。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人物素材:胡双钱

胡双钱就是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人物素材:高凤林

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令人动容。

人物素材:孟剑锋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作文题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参考范文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时评精读

致敬文物“匠人”的坚守与初心(开宗明义,题目即观点。)

①最近,#给兵马俑拍照的人#火上了微博热搜。在最新一期《国家宝藏》节目中,来自秦始皇帝陵、日常工作负责给兵马俑拍“证件照”的文博摄影师赵震带着他的故事和讲述一走入大众视野,无数人即为之动容。他说:“拍摄秦俑就是在和祖先对话,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开篇以文博摄影师赵震给兵马俑拍“证件照”的故事引出匠人坚守与初心的话题。)

②23年拍摄时间,每天6到8个小时穿梭在俑坑里不停地在站起、蹲下、跪下的姿势间切换,为了一次合适的光线会等上一年,已完成862尊陶俑的拍摄……一连串数字勾绘出了一位文物“匠人”的信仰与热爱、坚守与初心。从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择一事“钟”一生的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的意外走红,到2020年《国家宝藏》中“我为兵马俑拍照”的文博摄影师赵震带给全民感动,时间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匠心筑梦的故事,更是一种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砥砺传承的脉络延续。这个时代总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风餐露宿、青灯黄卷,传承、坚守、钻研、创新,以让“匠物”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为历史之书书写注脚,用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诠释着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以器物之美、人性之美,向观众传递出当代匠人内心里那股沉静的力量,这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之所向和精神力量。工匠精神,一个兼具历史刻度与精神温度的名词,不仅仅停留在了文件里,更自上而下化作社会共识,成为各行各业不约而同的价值标尺,进而成为时代呼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坚守、钻研、创新的精神;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③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正是一代代文物匠人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躬身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工作中,那些早已尘封的国之重宝与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才能再现于世,绚烂多彩的文明画卷才能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我们见证了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中华第一古物”——乍原石鼓,品鉴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莲塘乳鸭图》,领略了“宋朝版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的浩荡图卷,欣赏了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在我们眼前渐次活了起来,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厚植的是自信。人们纷纷感叹:“忍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必要性分析。从事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工匠精神。)

④伟大精神烛照时代征程。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一代代大国工匠们用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守护的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我们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的根与魂。他们让那些珍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辽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蕴涵着丰富知识、智慧、艺术的无尽宝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的时代,我们唯有通过更多努力让缄默的国宝“说话”,才能传承历史底蕴,形成前进动力!(重要性分析。工匠精神守护着我们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的根与魂。)

⑤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明独树一帜。保持敬畏之心、厚植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呢?(呼吁勉励,守候文明。)

#中高考##高考季##行测备考##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