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人世间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
1000多年前的唐朝,17岁的王维为了求取功名,一人长时间漂泊在长安城。那时的长安城繁华而喧闹,和故乡蒲州明显不同。此时正值重阳佳节,这让王维倍感孤独无助,思乡顿增。王维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兄弟们,亦想起了故乡的一草一木,在寂寞孤单中写下了朴实而真挚的流传千古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增。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应也在思念自己。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望远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诗人遗憾的是自己未能在故乡和兄弟们一齐登高,共度重阳佳节。
思念带着小雨,继续在宋朝的天空飘洒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诗作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与其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了。
俗语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年中秋节,苏轼与苏辙仍然不得团圆。是夜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好友是“欢饮达旦”,喝了一夜酒,可是越热闹越想念亲人。宴席散后,一人坐在书房,一杯清茶,夜深未眠。满天明月皎洁,天地一片空灵。微醉的脸经清风一吹,文思大发,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兄弟二人为官也各自走遍了中国特别是江南及岭南的山山水水,相逢少,离别多,彼此一直有书信往来。后来苏轼临去世前,为见不到苏辙而“大憾大恸”,非常伤心,非常难过;苏辙接到噩耗,则“号乎不闻,泣血于地”,伤心得直接吐了血,可见二人兄弟情深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