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中国词汇——“加油!”
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各国的啦啦队或呼喊自己的国名,或唱歌,或用各种方式制造声响。而中国人整齐干脆的 “加油”声不但别具一格,而且往往成为赛场上的主旋律。这让惊奇和赞赏不已的外国记者和游客忍不住问这两个音节是什么意思,得到回答后却眼晴瞪得更圆了:“运动员比赛跟满大街的加油站有什么关系啊?”,而我们也只能“好言相劝”道“没有关系啦”——真是越问越糊涂。说到底,连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所热衷的口号是从哪里来的。
“加油”一词作为给人鼓劲的口号,它最初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有很多解释,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给内燃机加燃油或开车踩油门儿;二是往饭菜、油灯、火把上加油;三是往传统或现代的机械上加润滑油。而更广泛的用法是对自己或别人的一种鼓励与助威,是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一个词。2018年10月,中式英文"add oil"被牛津词典收录。关于加油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
“恩佐·法拉利说”
一段时间内,恩佐·法拉利先生无意中创造此词的说法甚嚣尘上。但“加油”一词外国人是不用的,所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首次汽车拉力赛上(出自恩佐·法拉利说之口,意思是给油箱加油)的说法显然不可信,尽管它一度甚嚣尘上。不提外国人,如果它是缘于给机动车加油,那么由于机动车在中国普及得晚。而“加油”一词在中国早就有之,这个意思的引伸又很形象,所以笔者认为此说法应为谬误,因为我们知道国外基本没有哪个国家在鼓励别人时是使用“加油”一词的。
“刘伯温说”
传说明朝宰相刘伯温在成就大业之前曾非常想与前朝智者诸葛亮一比高下,可惜诸葛孔明逝去多年,让刘伯温无从比起。一日,刘伯温手下兵丁来报,说掘得一墓,疑似诸葛亮的。刘伯温大惊大喜,立即前往。到墓室里一看,果然颇为大气。上刻有北斗七星,下刻有九曲黄河,中间是一具石棺,饰以精美图纹。石棺旁有几只大桶,以阶梯形排列。每只桶下有一小孔,正对着下方桶的口沿。最下方一只桶的侧面是一盏油灯,灯还燃着。刘伯温仔细分析,方知那一只只桶里都是装油的,由上向下滴,直至最后的油灯。这数个大桶里的油就供这油灯燃了几百年,可真谓“长明灯”。刘伯温满怀敬意走近那盏灯,却发现所有桶里的油已枯竭,油灯里的油也只剩少许,灯火在微风中几欲熄灭。
刘伯温不禁大笑:“诸葛亮呀诸葛亮,想你一世英明,死后的长明灯也燃了几百年,但最终还是会在我刘伯温的眼前熄灭!你再怎么伟大也成为过去了,我刘伯温才是当世英才!”这时,微风吹动了那盏灯下的一张纸条,刘伯温好奇,上面拿起一看,上书八个大字——老刘老刘,赶快加油!
刘伯温大惊,想诸葛亮居然能预测到几百年之后的人和事,果真神人。于是也不敢再多加拂扰,速命人抬来灯油将数只大桶皆以加满,大拜之后,再叫人重新封闭墓室,方才离去!
刘伯温加油之后,更加注重自身修为,终成一代相臣!
“张学良说”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在各国庞大的代表队中,有一个一个人组成的代表队,一个中国人出现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个人也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刘长春,从此四万万的中华民族走进了奥运的大家庭,而这背后得力于一个人的眼光和得力支持,他就是爱国将领张学良。
张学良对于体育看得很重,曾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重体育”的主张。对于体育,张学良看得也很远,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就是张学良出资捐助的,也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的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举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向国际社会掩盖侵略中国领土的事实,居然想着让东北大学的刘长春参赛,以展示“伪满洲国”的合法存在性。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刘长春立刻找到了张学良,当时张学良不仅是东北大学的校长,还曾经为刘长春颁过奖。见面之后的刘长春吐露了自己不想为“伪满洲国”出力,但希望能代表中国区参加的想法。此举得到了张学良的大力支持,张学良当即决定私人资助8000银元,并且在东北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公布了这一件事,极大的鼓舞了爱国人士。
后来,刘长春由于28天的海浪颠簸,体力消耗较大,加之水土不适等原因,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面对这个只有一个人的中国代表团,主办方却给予了巨大的尊重,主办方举办冠军聚餐会,他破例被邀赴会,受到了冠军的待遇。当有人在席间介绍这位唯一的中国参赛选手时,所有的在场者集体起立,一一与他握手,甚至致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给他和他身后四万万同胞的。
当时中国没有很好的一个词来助威!因为张学良的资助,好像给刚买的机车加了油。东北大学就用“加油”一词给刘长春鼓劲。后来,加油这个词语也引申为鼓励后来者居上的含义,特别在比赛和竞赛场上,作为鼓励选手的呐喊助威用语。
“榨油作坊说”
有一种说法:“加油”,是老外眼中最牛的“中国元素”。这个运动场上的助威号子,在从油坊里移植出来以前,原原本本就是助威号子。在这简洁、热烈又响亮的叫喊声里,延续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坚毅、纯朴、欢快与协同。简小彬的短篇小说《悠悠水碾房》,其中就说“加油”一词可能出自榨油作坊。书中说“加油”一词本是劳动号子——是中国人在榨油时喊的劳动号子。传统的榨油工艺是先把花生、芝麻或油茶籽等原料经烘烤、碾、蒸后做成饼,把多个饼竖起来横排码放到木制的榨槽内,再一根根地往槽的右侧(或两头)加木楔。
但是加楔是个力气活,一般要几个人抓住绳子、锤把或抱住锤身,有点儿象撞钟一样,用悬吊的石锤或木锤向前撞击木楔。于是大家或掌锤的在这时就会喊号子,如“一二三,加油”、“加油,咳哚哚”之类。
“张锳加油说”
据说,清朝嘉庆年间,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张锳,是一举人出身的官员,在贵州为官三十余载,辗转各地知县与知府,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发奋读书的贫困学子。他任职安龙期间,每到午夜交更时分,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如果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灯油,并且送上鼓励,张锳夜夜为全城学子免费“加灯油”,这一坚持就是十三年。
张锳为读书人"添灯油劝学"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这也成为“加油”一词的由来。并且,张锳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就是后来成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
综上所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偏向于“张锳加油说”。“恩佐·法拉利说”明显附会,“加油”一词是中国所独有。“刘伯温说”事渉荒诞,更不可信。至于“张学良说”,张学良是近代人物,“加油”一词的得来应该比他生活的时代要早得多。“榨油作坊说”作为劳动号子应该是:“一二三,出油!”或:“一二三,出来!”所以“榨油作坊说”似也不妥。不管怎么说“加油”——这个在老外眼中最牛的“中国元素”,这个使国人和洋人都迷惑的字眼儿,这个在二〇〇八年汶川救灾中和北京奥运会上让世界感动的词。将在中华民族的语素中长盛不衰!
见仁见智,老乡们,你以为呢?
来源:A爱南召网
✍️ 编辑 / 秦 楚
责编 / 沈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