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宁波出差,一提到宁波,我想不能不提王阳明。
这几年心学确实很火,而且火的有点过了,一提到心学,必说致良知、知行合一。但是对于良知、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又说不清楚,所以想强推给身边人就只能说心学有多厉害,有多少名人都是阳明先生的粉丝,说到这儿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就迷迷糊糊就信了。
其实,对于阳明先生,我们第一个要学习的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权威。阳明心学正是阳明先生不迷信当时的权威“程朱理学”,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守仁格竹,格到吐血),积极探索的结果。放弃独立思考,迷信权威就是平庸的开始。
生活里,我们迷信权威可能是潜意识和不自觉的,因为是某个权威人物的结论就放弃了思考,放弃了思辨,让我们总是在一个思维的牢笼里跳不出来,只有打破牢笼,才能实现心灵和人格的跃迁。才更容易直指问题本源,快速解决问题。
直至问题本源,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就是智慧。我在前边的文章里也给智慧下过定义,就是,智慧就是突破性的解决问题。
这里所谓的突破性,,突破的是什么?就是突破了我们平常固定看问题的视角,其实并没有什么突破,他只是从A点到B点无数连接可能性中的一种而已,只是我们平常的固定视角不容易看到罢了。
是什么阻碍我们看到这些视角?是我们的贪婪和恐惧,是我们的欲望和情绪,只有先突破这层障碍,我们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自由思考的境界,也就是我一直说的管子的静因之道,我们才能真正的找到那些真正的因,也就是关键核心矛盾,解开这个矛盾,其他的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只有突破了这层障碍,你才能真正的看到那些我们平常固定视角看不到的各要素之间的隐秘的关联,才能够真正的使用管子的轻重之法,因势利导,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那又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够智慧的处理问题呢?我们今天来分享一段《庄子》的内容,也就是阻碍我们拥有智慧的四堵高墙,二十四种精神障碍。
《庄子·庚桑楚》: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 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先简单的翻译一下:
在集市上误踩别人一脚,你得说:“对不起。请原谅 我不小心吧。”在家踩了哥哥,不必说对不起请原谅,哟 一声就够了。踩了父母,一声不吭最为得体,所以,真礼不必见外,俗礼专做假态。依此类推,可知,真义打成一 片,俗义划清界限;真智不用思虑,俗智阴谋诡计;真仁不爱不亲,俗仁大发善心;真信不要保证,俗信先付押金 。
醒来吧,志向的迷乱。解脱吧,内心的纠缠。洗掉吧 ,性情的污染,撞开吧,修道的阻拦。
贵身,富家,显位,威风,美名,厚利,这六害迷乱 了你的志向。
仪态,行动,脸色,口才,神采,意气,这六害纠缠 了你的内心。
赠恨,爱恋,欢喜,愤怒,悲哀,快乐,这六害污染 了你的性情。
回避,迁就,进取,施舍,用智,逞能,这六害阻拦 了你的修道。
以上四六二十四害不要激荡,你胸中就正了。正了就静了。静了就明白了。明白了就虚空了。虚空了就无为, 不制造事端了。无为而无不为,不制造事端,万事就好办了。
这里庄子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境,也就是如果我们在集市上,不小心踩了陌生人一脚,我们基本上都是马上道歉,连声说对不起,但是,被踩的那位,可能就是“辞以放骜”,也就是马上开始骂了,“瞎了眼了,走路不长眼”、“你凭什么踩我”之类的,毫不客气。而换一个场景,如果你踩了兄弟姐妹的脚,可能就连慰问都没有,就是轻声的“妪”(类似于哎呦,表示怜爱),而如果踩到父母脚上,可能连“妪”也不用,因为父母知道你是无意的。
庄子以此引出了“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意思就是说,最为崇高的礼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的,比如说至孝,就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而不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别人觉得你很孝顺。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性就是几块钱就可以吃饱,社会性就是几千几万吃一顿。
而至义不物是说,真正的大义是不以物质的厚薄来衡量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至知(智)不谋,真正的大智慧并不需要去谋划什么,它顺应自然,随缘尽兴而已。至仁无亲,意思就是说,真正的至人,以天下为家,不把“亲”,也就是血缘至亲看得过重,天下众生都是我的亲人,没有特殊的“亲”情,不局限于小家的“亲”。
那什么是至信辟金呢?《易经》里有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就是说两个人同心同德,所得到的利益超过了黄金。这里的至信之人,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我们接着来看庄子所说的四堵高墙:
一、勃志
这里的勃,简单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背”,也就是背离了我们的志向和初心。那是什么让我们背离了自己的志向呢?贵富显严名利六者。这六条,其实也就是我们对世间名利、富贵这些东西的过度追求,导致我们丧失了理智,眼睛只盯着利益,心里自然就迷糊了。
二、谬心
谬心的意思就是扰乱我们心神,使我们的内心不得安宁的,就是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就是容貌,也就是容貌出众,这个不用多少了;动呢,就是行为举止,也就是行为举止的优雅和粗俗。色,指的是气定神闲还是气急败坏;理,其实就是我们的谈吐和表达,是清晰有条理,还是词不达意,啰嗦无趣;气,是我们外在表现出来的气质,或稳重优雅,或俗里俗气;而意指的是情意、情志。
三、累德
这个就不用多少了,指的是恶欲喜怒哀乐六者,也就是我们的情绪,《中庸》里说,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
四、塞道
也就是,去就取与知能六者,这里单独说一下,去,就是离开,我们不喜欢的地方就要离开,“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就,哪个地方有好处,我们就趋之若鹜;取与,也就是取予,也就是计算个人得失;知能,也就是智慧与能耐。道家讲“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弃圣绝智”,有了“去就取与知能”的惯性,我们也就不可能做到“无为”了,这些也都是让我们远离“道”的东西。
只有越过了这四堵高墙,二十四种精神障碍之后,我们才能够得“正”、“静”、“明”、“虚”,才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还是回到阳明先生这儿,阳明先生处理几次叛乱都非常的高效,很多人都觉得是阳明先生智谋如神,有如神助,其实,这些都是外界的评价,都是外界觉得不可能,超出了大家的预设的结果,还有一些事情是超越了大家的想象。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讲,可能会觉得极其平常,原因就是如果你找到了那个主要矛盾,找到了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然后再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很多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解决,或者说解决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实,这就是因循之道。如果我们对于一些确实可靠的神迹敬佩有加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找一找那个主要矛盾是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枢纽。思考的多了,即使我们做不到料事如神,办事如神,起码也可以慢慢看懂门道了。而能够做到这些的前提,则是庄子这里所说的“正”、“静”、“明”、“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