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智慧:培养诚信的美德
《论语》感悟(八十九)
文/王营
原文: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5.14 子路听到一种新说法,还没有去施行时,唯恐又听到另外一种说法。
12.12 孔子说:“一两句话就可以对官司做出决断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子路答应别人要办的事,从来不拖延过夜的。
感悟:这两章意思相近,是众人和孔子对子路的赞叹。《论语》中,子路因性格率直、粗鲁、争强好勇,多次遭到孔子的批评。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说话算数、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办到;一件事还没办成,心里总不是滋味,害怕听到别人再托他另外一件事。子路的这一性格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孔子说他可以“片言折狱”,并非说子路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司法官,而是称赞子路的诚信,他说出的话诉讼双方都信服,一两句就可以解决矛盾和纠纷。
诚信,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人人都知道,诚信是一种美德,是维系美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美德在许多人身上还时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但在多数人心目中,诚信却已变成一种多余的侈望,因为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实让人相信这样一种现实——诚信的人时常被骗,老实人经常吃亏。一个人在工作中“无宿诺”、脚踏实地又能如何?领导能看在眼里吗?还不如那些巧舌如簧、天天围着领导转悠的人能有好结果,“诚信”、“老实”其实成了贬义词,几乎与“傻子”同义。
就整个社会而言,不诚信的人和事也时有发生。假药、假牛奶、假食品等欺诈案件经常爆料,走进商场,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买到加入过量滑石粉的面粉、面条;在星级馆就餐,你吃得津津有味的美味佳肴可能是用地沟油制作的;你品尝的美酒可能是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各级各类的优秀评选中,摆在你面前获奖证书上鲜红的公章可能是街头小贩用废旧橡胶雕刻出来的,水平不凡的论文可能是改头换面抄袭而来的。
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假人”,据说某地一副局长几年前因私吞公款获刑,潜逃至附近某县,隐姓埋名,后来又考取当地的公务员,一路飞黄腾达,干到了局长的位置,要不是“严打”,恐怕他的身份也不会暴露。人都能做假,试想社会上还有哪些东西是真的,这个社会是还有多少“诚信”可言?我想,如果孔老夫子、子路生活在当今社会,也会捶眉击胸、痛心疾首地骂娘了!
诚信的缺失从根本上说意味着整个社会道德的滑坡,医治这一病症的方法有三:一是靠法制,二是教育,三是靠舆论。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厉的法律,毫不留情地打击那些制假、造假的不法商人,尤其是药品和食品领域的造假,要发现一批严惩一批,情节严重的,杀头也不过分,因为他们制造的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在危害人的生命。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对公民的诚信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学校和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品德,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地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将诚信教育贯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
舆论的力量的力量是强大的,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要弘扬正气,激发正能量,多宣传和报道一些有关诚信的人和事,营造一个全社会讲诚信、以诚信为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单位的一把手,要把诚信、扎实、创新作为一条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亲贤远佞,让老实人不吃亏,让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