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季诺的名人名言】8次被捕6次逃出流放地,斯大林成“钢做的人”,迅速成四领袖之一

时间:2023-04-11 11:35:0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文| 李响、

1911年,圣彼得堡沙皇秘密警察关于斯大林的档案

当整个欧洲大地被一战战火点燃时,35岁的斯大林正在西伯利亚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斗争。罗曼诺夫王朝不久前庆祝了奠基300周年,全国一片和谐,连列宁都哀叹,有生之年看不到革命成功。被流放的斯大林在冰天雪地望眼欲穿,他不知道希望的种子已埋下,1914年开始的大战深刻动摇了帝国的根基,这是他最后的炼狱,熬过这一遭,他将成为一个专门流放别人的铁腕人物。

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当时的化名叫做“科巴”,科巴是格鲁吉亚的罗宾汉,杀富济贫,他是斯大林少年时代喜爱的小说主人公,那部小说的名字意味深长——《弑父者》。

这位格鲁吉亚“南方人”已经不是首次来西伯利亚,流放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1902至1913年,斯大林至少8次被捕,6次逃出流放地。俄国传记作家沃尔科戈诺夫认为,青年时代地下工作和数次流放的经历,使斯大林个性愈发倔强阴沉。同志们经常赞扬科巴的意志坚强。于是,在发表文章时,他也使用斯大林这个笔名,意思是钢做的人。

在交战国中,俄国的战线最长。战争在5万平方公里的俄国领土上进行,300万难民无家可归。1917年,就在刑期将满的时候,二月革命爆发了,沙皇被推翻。政治犯们如英雄般凯旋,斯大林回到《真理报》担任编辑工作。也许乍离极寒之地让他热昏了头,他一发表文章就站错了队。不顾列宁立即停战的强势号召,斯大林鼓吹给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要他们开始和平谈判,甚至屡次在报纸上支持俄国大一统,要布尔什维克同列宁的死敌左翼孟什维克联合起来。

1917年3月下旬,列宁即将从瑞士回国,斯大林这才猛然警醒。流亡的领袖回来算总账了,他迅速反应过来应该紧跟列宁才有前途。斯大林立即停止发表文章,在苏维埃会议上沉默不语。4月,列宁的列车进入俄国国境,苏维埃派出代表团欢迎,斯大林故意没去,以免撞在枪口上。果然,迎接的人刚进车厢,列宁就开火了:“你们在《真理报》上写了些什么?我们看了好几期,把你们痛骂了一顿……”后来,斯大林篡改了历史,在他的授意下,数百件油画被炮制出来,描绘伟大领袖斯大林和革命导师列宁兴高采烈的重逢场景。

斯大林迅速站在列宁身后,以他出色的文笔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阐释列宁的理念,列宁看中这根笔杆子,亲自提名斯大林进党中央。1917年5月开始,科巴·斯大林成为第一届政治局常委,与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并列为布尔什维克的四领袖。

马拉松似的鏖战使俄罗斯军民不堪忍受,前线战士归心似箭,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求他们战斗到底,相反,布尔什维克的停战和分田地口号深得民心。1917年秋季,列宁感到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到了。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得了苏维埃的权力,列宁成立政治局以便领导起义,斯大林名列其中。在起义爆发之前的那几天,列宁并不在斯莫尔尼宫,以免引起警察的注意,斯大林的任务是在列宁和斯莫尔尼宫之间充当传声筒。一旦起义失败,斯大林还将负责列宁的安全撤离。

从各种会议记录和档案可以看出,直到十月革命爆发期间,斯大林所起的实际作用与他的地位都不相称,他几乎从没有提出创造性的观点或独力承担某项任务,他唯一做的事,就是传达和解释列宁的指示。他的实权和威信远不能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相比。20世纪30年代之后,苏联官方说法中,十月革命成为列宁与斯大林两大领袖的功绩,所有真正指挥和参与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几乎都被肉体消灭了。

十月革命带来的喜悦是非常短暂的,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受到帝国主义重重围攻,和平本是布尔什维克最激动人心的许诺,而今整个俄国都是战场,口号也变成了“一切为了前线”。城市陷入空前的粮食危机。1918年5月,斯大林被任命为俄罗斯南方粮食事务领导人,到察里津征粮。在给列宁的信中,斯大林写下一句名言:“您放心,我决不会手抖的。”他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不会怜悯任何人,粮食反正会送去的。”察里津的富农不愿意把粮食无偿交给布尔什维克,斯大林用枪毙和放火解决了这一难题,以极其高效的方式挽救了苏维埃的燃眉之急。

当察里津陷入重围后,斯大林担当了军事指挥。察里津征粮行动及保卫战争,使斯大林第一次在政坛刷出存在感。如果说十月革命中他还是个微不足道的跟班,那么在随后的三年国内战争中,刚猛的斯大林才现本色。

为了应对党内骚乱,列宁将擅长组织工作的斯大林任命为党的总书记。1922年底,重病中的列宁口述一封《给代表大会的信》,其中涉及斯大林:“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迫近生命终点的列宁已无法控制他的身后事,科巴永远走出了西伯利亚,他有了新的名字:约瑟夫·斯大林。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