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形容农民朴实的名言】苏轼一首经典农村词,描绘朴实的乡村生活,千年后读来依然亲切

时间:2023-04-09 05:17:3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夏天的乡村在诗词里,是杜甫笔下的“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是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赵师秀笔下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也是苏轼笔下“簌簌衣巾落枣花”。

枣花

这句词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组词,为其任徐州太守时所作。当时,徐州遇大旱,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途中,写下这组乡村词。

今天要分享的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第四首,词作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朴实、率真的乡村生活图景,千年后读来依然感到真实亲切。

宋时乡村是怎样的?苏轼开篇便用21个字描绘了出来,朴实如白话,恬静如画。三种声音交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乡村风光,让人仿佛听闻,枣花簌簌而下,缫车嗡嗡作响,也仿佛看见,那古柳绿荫之下,有一位身着粗布衣服的老人家,在叫卖着黄瓜。

亲切,鲜活,生动。

古代缫车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在任徐州这一组《浣溪沙》共五首,词前有序——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词的上片从写声音的词“簌簌”写起,开门见山地给人以听觉上的感受——这是风吹过枣花纷纷落下扑在衣巾上的声音。枣花又轻又小,用“簌簌”来形容,不单是一种声音上的表达,也给人一种画面感,亦可以从中体会到行人心情的愉悦恬静。

这句词句法也比较特别,打乱正常语序,采用倒装句法,使平实的话语显得奇崛生动。“枣花簌簌落衣巾”,从花树下走过,正常语序“枣花簌簌落衣巾”是一种对花的仰视,而词写作“簌簌衣巾落枣花”,更是一种贴近真实的主观感受,是走路走着走着,感到衣巾上落下了枣花,定格这低头又抬头的一个瞬间。

卖作物的老农

更往村中走,家家户户都传出缫车缫丝的声音;那古柳之下,身着粗布衣服的老汉在叫卖黄瓜。乡村其实是很静的,同时却又充盈着各种声音,这声音又反衬这种静意,陶渊明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这首词里苏轼选取的是能代表这个时节的一种声音:缫车声。在古诗词中,桑农蚕农也是很能朴实常见的形象,在这组《浣溪沙》词的第三首他也写到:“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闻见有人家煮蚕茧的香气,听到篱笆边传来的缫丝女子的谈笑声。

上片最后一个画面,古朴,平实,牛衣老农古柳荫下卖黄瓜,寻常得不能再寻常,却又分外恰当。

词的上片,这种种声音响起,有声有画,传递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乡村老农

上片写初夏乡村的景象,下片则写词人行路中的感受。路途遥远,人困酒醉,日头正高,昏昏欲睡,此时,多么想喝些茶水来解渴啊。

最后一句,词人写到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便戛然而止。屋里是否有人,他是否能够讨到茶喝,都留待读者想象了。

这首乡村词没有回避乡村的真实,没有落脚于理想境界中的田园牧歌,而是真真切切地在书写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场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组词中,苏轼以诗入词,将农村生活带入宋词之中,拓宽了词的书写领域,对于词境的开拓有着积极的意义。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