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罪与罚名言白夜行】《虚无的十字架》:死刑面前,该如何面对人性的罪与罚?

时间:2023-04-05 07:49:4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说起刑罚,最严酷的莫过于死刑。那死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杀人偿命是理所应当的事。还有人说,死刑是让凶手再也没有机会伤害其他的人。也有人说,凶手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

无论是为了给受害者家属一个公平的说法,还是为了维护司法正义和社会的稳定,死刑似乎都是必须存在的。

然而,在世界上有96个国家已经废除死刑。在日本,虽然死刑依然存在,但要判处犯人死刑却是难上加难,即使被判处了死刑,执行死刑的时间也会一再往后拖延。最重要的是,即使到了执行死刑的时候,有很多犯人也没有反思自己的罪过。

基于以上种种,死刑显得很无力。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东野圭吾在他的《虚无的十字架》一书中,直截了当地发出了诘问。这本书也被称作《白夜行》之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它直面法律和道德的议题,长居亚马逊畅销小说榜首。

在这本小说里,东野圭吾分别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以及加害者家属等多个角度,来展开对死刑的思考。

1. 受害者家属:让加害者受到死刑的惩罚,并不能治愈失去亲人的伤痛

11年前,中原道正失去了年仅八岁的爱女。

那天,中原的妻子小夜子出门买菜,把女儿单独留在家中。就这样一个空档儿,女儿就被人杀害了。

警方很快逮捕了凶手,那是一个曾经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杀人犯,名叫蛭川,他在假释期间入室盗窃,并杀死了无辜的小女孩。

中原和小夜子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在悲痛中一心想要蛭川杀人偿命。但在一审判决中,蛭川却被判为无期徒刑,理由是蛭川表现出反省的态度,而且他的犯罪行为属于突发性冲动行为。

中原夫妻俩以为自己听错了审判长的判决,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立刻提出上诉。

二审多次开庭审理,中原发现蛭川身上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双方的律师都在据理力争,但蛭川仿佛一个局外人,面无表情,对自己的生死判决一点也不关心。他连自己的生命都漠然视之,又怎会反省他对别人的生命造成的伤害?

最终二审判决蛭川死刑。但结果并没有让中原夫妻俩得到安慰,他们反而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凶手的死亡并不能终结受害者家属的悲痛。他们的亲人永远不会复活,他们生命中的光明被夺走了。他们不仅仅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希望,甚至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和幸福的可能。

小夜子在蛭川被判处死刑两个月后,忍不住对中原说,她看到丈夫就觉得痛苦。而中原和妻子的感受是相同的。他们一看到彼此,就会回忆起三口之家曾经的快乐,然而回忆越美好就越能刺痛他们。

无奈之下,夫妻俩决定分开生活,曾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他们以为彼此分开,才有开始新生活的可能。然而,离婚多年,中原一直单身,小夜子也没有再婚。

凶手给受害者家属造成的伤痛是如此沉重和深远。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治愈这种伤痛呢?

有人认为,让凶手痛切地反省自己的罪过,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或许能让受害者家属得到一些安慰,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但很多凶手到死也没有反省自己的罪过,比如前文提到的杀害中原女儿的蛭川。显然,受害者家属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凶手身上,而是要自我救赎。

也许,完全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想要获得救赎就要先改变对待伤痛的态度。不成为痛苦的囚徒,而是把痛苦妥善安放,寻找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让痛苦成为一种源动力,或许这才是受害者家属救赎自己最好的方式。

比如,小夜子正是因为自己的痛苦经历,开始关注青少年犯罪,关注死刑存在的意义,关注偷窃瘾等等社会问题,发出完善法律的呼声,帮助并理解同样痛苦的人们,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中原接手了舅舅的公司,那是一个名叫天使船的动物葬仪社,主要业务是为各种宠物举行丧葬仪式。他用自己的同理心帮助他人接受心爱的宠物已经离开的事实,看到宠物主人坦然地跟动物遗体告别,这对中原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让加害者受到死刑的惩罚并不能治愈失去亲人的伤痛,但没有人希望凶手能够穿越自己的伤痛而安然地苟活于世,就像三年前江歌案里的江母。

2016年11月初,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江歌,被闺蜜的男友陈世峰无情地杀害。案发一年之后,凶手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但这一结果并不能安慰失去爱女的江母:为什么自己的女儿被杀死了,凶手却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

至今,江歌案已经过去了三年之久,但江母依旧在失去爱女的悲痛中挣扎。2018年10月15日,江母走上另一段诉讼之路。

有很多网友不赞同江母的做法: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为什么不能放下,好好生活呢?甚至有很多人恶意诽谤这位母亲。但我们不是江母,无法理解她的伤痛,自然也无法指责她的行为。

或许这是她安放痛苦的必经之路,但不是归途。只有努力寻找希望和生命的意义,才能让心灵不在痛苦中陷溺。

2. 加害者家属:他们的罪行,我们的耻辱

女儿被害后,中原一直希望小夜子能够再婚,再生一个可爱的孩子。但中原没有等到小夜子幸福的消息,却等到了警察带来的噩耗。小夜子被杀害了,凶手是一个落魄的老男人,抢劫杀人后去警察局自首了。

凶手叫町村,他自首时说,是因为经济拮据,冲动之下才抢劫杀人。

事实上,町村并非无依无靠,落魄到要靠抢劫才能度日的地步。他有女儿和女婿,女婿是一位品性高尚的医生,收入很不错。只因为他自己爱吃喝嫖赌,女儿花惠都不愿意照顾他,是女婿史也主动答应赡养他,他却依旧我行我素,花钱无度。

花惠本来就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被婆家人看不起,如今父亲又成了杀人犯,她生活得更加小心翼翼,儿子小翔也因为有那样的外公在幼儿园里备受歧视。

园长让花惠尽快为儿子转学,因为有了解情况的家长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小翔外公的事情,要求园方做出处理。

世人对杀人凶手深恶痛绝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歧视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呢?一个无辜的孩子不该承受大家的敌意。

如果这样的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他感受的一直是暴力和不友善,长大之后,他很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正如哲学家托马斯·莫尔所说:“如果你任由别人无法得到良好教育,从孩提时代就学坏,却又因为他从小就习得的言行而施惩,结论不就是你在自己创造坏人却又处罚他们?”

可以从侧面看出,大众对于犯人家属的歧视是多么严重,至于对待犯下罪行的凶手本人,他们的态度就更不用说了。

当一些人打着正义的幌子,带着偏见和歧视,把他人钉上十字架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又有多么高尚呢?犯人们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他们却可以理直气壮、毫无约束地释放着内心的恶意。

而这种群体歧视的结果,便是大大增加了出狱犯人的再犯率。

据统计,犯人出狱以后,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找不到工作。大概没有哪个工作单位愿意录用一个有前科的人。那么,这些有过人生污点的人该怎么办?

他们大多都面临着穷困的生活窘境,很想获得一份正常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但大家带着有色眼镜把他们拒之门外,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得不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再犯的动机几乎都是为了钱财。

大众的偏见和歧视把他们重新送进了监狱。他们的罪行,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

正如贝兹·卓辛格在探索司法系统的书中写的那样:“为了要他们负责,我们夺走一切职责。为了要他们正向积极,我们污蔑轻视,弃之如敝履。”

为了要惩治他们的暴力,我们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充满了暴力。而最后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终止这个循环,只有将有前科的人视为人,给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和重生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改过自新。当每个人都尽力提高对自我的要求,而非对他人的责难,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暴力才会减少。

3.加害者:良心的十字架,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小夜子生前在关注偷窃瘾的问题。她发现很多有偷窃瘾的人并不是因为经济拮据才偷窃,而是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原因导致他们患上偷窃瘾。比如有人通过偷窃来释放身心压力,获得精神上的快感。

小夜子曾经采访过一位叫井口沙织的女人,这个女人偷窃不是为了获得偷窃本身带给自己的快感,而是基于自虐,她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因为偷窃,她进过两次监狱,但出狱后依然再犯,她希望能在监狱里关得更久,她认为自己不配正常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夜子敏感地察觉到了沙织的痛苦,她坦诚地向沙织讲述自己失去女儿的伤痛,她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帮沙织分担一些痛苦。

沙织被小夜子的坦诚感动了,她把一个守了多年的秘密告诉了小夜子。她当时还是一个初中生,跟一位叫史也的学长恋爱,意外怀孕后,怕家人责备,也不敢去医院流产,就偷偷生下来,然后两个人一起把孩子给闷死了,把尸体埋葬在一个叫青木原的森林里。

在青春的懵懂期,他们犯下了错误,因为无知和胆怯,竟然做出最蠢的事情。他们以为偷偷把孩子处理掉,就可以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良心的不安让他们无法继续相处,只能分手。

沙织长大之后,一直没能拥有正常的生活,她从事最不正当的职业作践自己,甚至几度自杀。

而史也长大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跟沙织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史也的妻子花惠当年也是未婚先孕,受到感情伤害以后,她决定到青木原自杀,途中正好遇到史也。史也看出了花惠怀有身孕,神色异常,破坏了花惠的自杀计划。

后来,史也向花惠求婚,他说,他愿意当她肚子里孩子的爸爸。他以这种方式,来试图弥补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过。

在小夜子出现以前,没有人知道他和沙织杀死了婴儿,但良心的不安却使他一直放不下过去。他放不下才会去青木原祭奠自己的孩子,也因此才能遇见花惠,并给她一个家,也给自己一个赎罪的机会。

多年以来,他成为最出色的儿科医生,用医者仁心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在家里把花惠的儿子视如己出。

他没有勇气走进监狱,但他却用余生背负起良心的十字架,自觉地赎罪。

由此也可以看出:懂得自我反省、自觉赎罪的人也许不需要法律的惩罚,因为他们已经不假人之手地自我惩罚了,他们背负的十字架远远比死刑的惩罚更加沉重。

但对于那些到死都不知道反省的人来说,死刑并不能让他们在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明白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关于死刑存在的意义,死刑到底该不该废除,探讨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本书传达着对生命困境的体察和悲悯,对法律的诘问和反思,在人性的黑暗和光明纵横交错中,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讨论死刑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而司法需要无尽完善。

但面对罪与罚,仅仅靠法律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该如何做,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或者是遭到伤害,跟家庭爱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而学校教育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对于犯人的教化工作不够到位。社会对受过刑的人存有偏见和歧视。基于以上种种,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

无论是初犯还是再犯,对于他们的罪行,该反思的又何止是犯人?站在道德和法律制高点的人,在肆意责难和歧视他人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自己无意间成为罪犯犯罪行为的推手?

德斯蒙德·图图说:“发挥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感受究竟是什么样的外力、压力迫使他们采取那种行动。”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拔出最深的毒瘤,才能减少恶性循环。而这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努力和善意。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