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谁愿意窝窝囊囊让人瞧不起?谁不是尽量展现自己的才华,受人器重,让人羡慕?
老子却认为这样做并不好,他说,“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zhuī),是捶击的意思。把铁捶打成刀剑,使刀锋锐无比。一把刀最容易磨损的地方就是锋利的刀刃,锋利的刀剑用得多了,它的锋芒不可能长久保持,必然会变钝。为了保持最锋利的状态,就不断地捶击它,变薄变细,很容易折断,也无法长期保持。
老子这句话告诉人们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一,做人不能太逞强。
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都是深藏不露,不张扬自己的才华,不会耍小聪明,不处处时时显露自己比别人强,这样,就不会让别人不眼红而嫉妒。
只垢肤浅的人时时处处显露自己的精明,一味地耍小聪明,不仅无益于成功,还往往招来祸根。
老子认为,逞强的人没有好下场,要适当地示弱,是寻求自我保全的大学问。特别是在棋逢对手面前,不要与对手争风吃醋,否则会自讨苦吃。
战国末期的政治家李斯是帮秦王谋划统一六国的重臣,深得秦王赞同。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了韩非。韩非早年与李斯一同就学于荀子,学成之后,李斯去了秦国,韩非回到了韩国。韩非吸取了法家的法、术、势三派之长兼收并蓄,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但昏聩无能的韩王却根本听不进去。
当韩王得知秦国打算先亡韩国的消息后,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说服秦王。韩非到了秦国,秦王很爱惜他的才能,对他十分敬重,就把他留在秦国。韩非看到秦王是个英明国君,于是,就决定留在秦国一展宏图。
韩非的才学在李斯之上,并且急于向秦王展露自己的才华,风头要盖过李斯。李斯就不乐意了,想要除掉韩非,就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谗陷韩非,秦王对韩非产生疑心,将他拘捕入狱。
李斯怕秦王日后了解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想方设法堵住韩非向秦王辩白冤情的渠道,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自杀。韩非申诉无门,只得饮毒酒自杀。
李斯先到秦国,深得秦王信赖,位高权重,地位已经稳固。后到的韩非不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如果他不逞强好胜,就不会遭到毒手。
第二,做事不要急于求成。
一件事物迅速地发展,往往不能持久。物极必反,到达了极致,很快就要走向衰败了。
锋锐之气,是一时精气之聚集,不可能长久绷着,绷得紧,就容易断。
很多人对《曹刿论战》不陌生,强大的齐国攻打军事力量比较弱小的鲁国,结果鲁庄公在曹刿的辅佐下打败了齐军。曹刿当时用的计谋就是挫败齐国的锐气。
击第一次鼓,是士气最旺、勇气最大、力量最强、冲劲最足的时候,齐国憋足了一股经略,而鲁国按兵不动。
击第二次鼓的时候,士气就弱下来了,曹刿仍是不让鲁庄公发兵。
齐国两次出击犹如硬拳砸在棉花上一样,锐气消减了不少,到了第三次击鼓时,齐国士兵们精神气已经完全放松了。这时候,鲁国的士兵却是一鼓作气地进攻,就一下子把齐国大军给打败了。
这故事说明,“锐”的状态是难以长久保持的,过于强劲的势头,是不能持久的,很难一直持续到最后。
对于人来说,做事也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做事过于精进,过于拼命,过于不顾一切,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更不可能坚持一辈子。
老子在《道德经》第6章中提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只有悠着点,才能“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真正完美的,看似不足;真正充盈的,看似虚空。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无穷。
只有那些愿意慢慢做事的人,张弛有度,把追求梦想当成生活方式,一步步地做,持之以恒,才能成就。
第三,做人不要锋芒毕露。
就是做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太锋芒太露,也容易受到伤害。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为人特别清高,不愿意与污浊的人呆在一起,不能容忍污浊的社会,被孟子称为“圣之清者”,说他们是清白持身的最高标准的圣人。就因为他们保持这种清白,反对武王伐纣,不吃周粟,只能饿死在首阳山上。
在言语上的锋芒毕露,就会得罪人。一句话伤了对方,对方就会记下来。切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常言说:“话到嘴边留三分”,不是要人半吐半咽,而是说话留点余地,话不要说得太绝,把话说得伤到人家骨髓里去,要留三分忠厚。
做事也不要太咄咄逼人,凡事也要留有余地,不要走极端。
唐顺宗在做太子时,爱说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曾对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因为他的父皇唐德宗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太想急于发挥自己的才能了。
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特别是改革之事很敏感,会让别人以为你邀名邀利,收买人心,也会让陛下因此而疑忌你。”太子听了猛然醒悟,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才开始进行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晾做事张扬,一次父子二人同猎,太子满载而归,而炀帝却一无所获。太子觉得自己武艺高强很得意,岂不知这样做显得隋炀帝老迈无能,在众人面前很没有面子。隋炀这随后寻了个罪名,把杨晾的太子给废了。
《道德经》第45章:“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容易遭到人别的忌恨,从而被使绊子,做事时就会许多阻力,反而不顺利,有时候甚至失败,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子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和光同尘,切忌只知伸,而不知屈;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只知张扬显摆,而不知韬光养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