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布的是我撰写的“做人做事能力篇”系列文章的第103篇,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持续与您分享做人做事方面的人生感悟。
李嘉诚说过:“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中国人特别爱面子,甚至有人认为面子比命还重要。为了面子活,为了面子死,为了面子毁一生,是一些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然而,大量事实表明,越成功的人,越不在乎面子;而那些越失败的人,越在乎面子。
面子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属于80后的人,也不属于90后的人,更不属于00后的人,而是属于“脸皮厚”的人。
在网上又看到这样一个问答题:是什么限制了你的成长?
其中一个得到很多网友点赞的答案是:面子。
由此可见,要想成功,就别太在乎面子。
那么,什么是面子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面的形象或者虚荣,它的真实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也可以这样说:“自尊心+虚荣心=面子”。
太在乎面子,是一个人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为太在乎面子而错失良机。有些人在找工作时,自认为学历高、能力强,看不起那些低岗位的工作,即使工资再高,也不去做,因为怕熟人知道自己干这种岗位的工作没面子;有些人在自己犯了错误时,怕承认错误会没面子,最终选择掩饰;有些人在竞争时,怕伤了和气,所以主动选择隐忍退让;有些人在进取时,怕别人说自己利益至上而放弃了追求;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后,怕被人说成是失败者,于是就直接放弃;有些人在需要别人帮助时,怕被人拒绝,就选择闭口不说需要帮助的事;有些人在别人面前高高在上,放不下面子,结果不愿意向别人请教问题,因此难以获得进步。
殊不知,你放不下面子虚心求教,就学不到东西;你放不下面子努力工作,就无法升职加薪;你放不下面子拒绝别人,就只能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为了虚无缥缈的面子,让自己活受罪是划不来的,这正如俗话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只有放下面子,才能走向成功。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取得成功的人,是不会太在乎面子的。韩信忍了胯下之辱,才能成为统帅百万雄师的将军;越王勾践受尽吴王的羞辱,卧薪尝胆终灭吴国;曹雪芹家道中落,忍受住市井之人的嘲笑,才有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当然,这里所说的放下面子,不是说可以不顾法纪、不顾底线、不顾道德、不顾廉耻、不顾尊严,而是说要放下攀比、放下虚荣、放下清高、放下自卑、放下“别人的看法”,不被所谓的“面子”所困扰,持之以恒地去奋力拼搏,努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放下面子呢?我认为,要想放下面子,就应当做到“五个不”:
01
要想放下面子,就应当不怕议论
不怕议论,就要懂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深刻内涵,有“宠辱不惊”的主见,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更加精彩的人生华章。
听到过这样一个有关校长爬行的故事:在美国的一个城市,有个小学校长叫路克。开学之初,他为了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作出了公开承诺: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完15万页书,我就在11月9日那天爬行着来上班。
此言一出,立刻轰动全校。所有的师生都刻苦读书,连刚入学的孩子也参加了读书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
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说:“他们完成了读书任务,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有人劝路克说:“你已经达到了激励师生读书的目的,不用爬了。”
可路克说:“一诺千金,我一定要爬着去上班。”于是,11月9日这天,路克7点钟离开家门,开始了爬行。
为了不影响交通,他在路边草地上爬。过往的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跟着他一起爬。经过3个小时的爬行,他磨破了5副手套,终于爬到了学校。
全校师生夹道欢迎,孩子们蜂拥而上,拥抱他,亲吻他,俨然欢迎一位英雄归来。这位校长虽然输给了自己的师生,面子上似乎有一点过不去。
但他宁可放下面子,不怕别人议论,甘愿以身试罚。这样的举动不仅没有被人嘲笑,反而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02
要想放下面子,就应当不去攀比
不去攀比,就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取决于自己与别人相比做得如何,而是取决于自己所做的与自己所能够做到的相比如何,充分认识到战胜别人只是完成人生目标过程中的副产品,战胜自己才是完成人生目标过程中的主产品,不盲目与别人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懂得控制自己,做到扬长避短,在自我加压、自讨苦吃、自我鞭策中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攀比先生”的寓言故事:
90年代“攀比先生”就已经开始和别人攀比了。一次,“攀比先生”的邻居王大妈家盖了一幢非常漂亮的小洋楼。“攀比先生”见了,心想,哼,就以为你们家有钱盖房子吗?明天我就拆房盖小别墅。
第二天,“攀比先生”真的就把那幢50年的老楼房给拆了,还找来了施工队,准备让施工队给他盖五层楼的别墅,施工队的负责人见他穿一身的土衣服,上面还挂着补丁,就不肯给他盖,气得“攀比先生”破口大骂,还拿着锄头把施工队的人给赶走了。这下可好了,自己的房子给拆了,没地方住了。最后只能在邻居的新房旁边搭了一个草棚住。
2001年“攀比先生”已经五十五岁了,按说平常人到了这个年龄早已经是坐在家里享清福了。但“攀比先生”却还是光棍王一个,为什么呢?这是有原因的。其实在“攀比先生”22岁的时候,就是他那个邻居王大妈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俩人还好了好长的一段时间,至于为什么吹了。这就得从“攀比先生”的那一次和别人的“攀比”说起,这一次“攀比先生”比掉了自己的媳妇。
那一天,村里有名的光棍赵光找他,说他没本事像自己一样,一辈子打光棍,“攀比先生”听后就叫来了自己的媳妇,说,你走吧,我不要你了,我要一辈子打光棍。吓得赵光赶紧溜了,从此以后就没有姑娘愿意和他好了。
“攀比先生”最后一次的攀比是他的死,他只活了60岁,有人说他是自杀的,因为有位老人说了自己会比“攀比先生”先死。“攀比先生”听后就到村里的杂货铺买了两包灭鼠灵和一瓶敌敌畏。回家后就就着敌敌畏把老鼠药给吃下去了,吃完后就倒下了。他还给那位老人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终于比你先死了”。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林肯不攀比而成功的故事:
林肯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困潦倒。别人在学校里接受高等教育时,他还在为生存而放牛、打水、当工人、做店员、做木匠。
九岁时,他的母亲便不幸地离世了。但他并没有抱怨世道的不公,没有与别人攀比,向父亲索求学费,索求精致的玩具,索求华丽的衣服。
后来他父亲与一位寡妇结婚,他没有像别人一样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十分孝顺地对待他的继母,他的继母也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他。
林肯没有将自己的心思用在攀比上,相反的,他体会到了真正的亲情所带来的温暖,他也有心思去察觉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人奴隶,也有心思去阅读许许多多的名著。
这为他日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3
要想放下面子,就应当不惧失败
不惧失败,就要充分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失败时不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不在乎别人的不正确评价,而是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把失败当成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把教训当成通往成功的敲门砖,沿着正确方向砥砺前行,朝着成功彼岸奋勇前进。
现在给大家讲一则爱迪生不惧失败发明电灯的趣事:
早在1820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选择: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面对失败,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爱迪生,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起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炭化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此时,夜幕正在降临,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就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
04
要想放下面子,就应当不要自卑
不要自卑,就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全知全能”,认清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并给自己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目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自己慢慢获得一些小成功,在一次又一次小成功的体验中使自己信心倍增,进而朝着更大更远的目标奋力拼搏,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人生。
下面讲一个刘德华不自卑而成功的故事:有一次,刚出道的刘德华和林子祥等人一起去海南拍摄《投奔怒海》,路上刘德华自告奋勇地说唱歌给大家听。
众人觉得在香港乐坛大佬林子祥面前耍大刀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暗自嘲笑刘德华,可是刘德华并不自卑,硬是厚着脸皮让林子祥给他指点迷津。
林子祥说:“你的嗓音很特别,很有磁性,以后有机会来我的录音棚玩吧。”
就是林子祥这一句场面话,刘德华竟当真跑去林子祥的录音棚让林子祥指导他唱歌。
后来,刘德华成为了天王巨星,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时,笑着说:“我当时可真够厚脸皮的。”
你看,越不自卑的人,往往成长得越快,获得的机会也越多。
下面讲一个黄渤不自卑而成功的故事:黄渤是一个很著名的演艺圈男演员,大家都知道他的样貌中等都算不上,但是他混出的成绩超过了很多颜值比他高的男演员。在最开始黄渤接触喜剧的时候,他并不自卑,会很认真地按照导演和剧本的要求进行滑稽搞笑的表演,某一次的一个片段,拍一条就过了,在他闲下来没事做的时候,开始思考,他总是发现上一条拍得很不到位。
他找到了导演,想要要求重新拍摄,这个要求可是直接质疑了导演,导演自然性子不好了,他开始向导演解释,之前拍的那一条片段,其实就是一个闹剧,并不能算一个喜剧。可是当时的导演很不友好,对他扔下一句话就走了,导演都过了,你在这里瞎起什么哄!
后来黄渤又找了另外一个导演,同样是这样的一个态度,他的要求还是被拒绝了。如果说黄渤要是自卑、脸皮薄的话,肯定就会放弃重拍的念头,毕竟都遭到了两个导演的拒绝。可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想着谁说的话能够让导演听进去,他想到了编剧。当天晚上,就把纸条塞进了编剧的房间,第二天编剧找到他,决定让他重新拍一遍。
黄渤写的纸条打动了导演,他说喜剧和闹剧中间的差距并不大,但是闹剧就比较玩笑,没有用心的成分,那么这样拍的电影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在电影上映的时候,他的角色表演被观众记住了,从此他的资源和人气都开始上涨。
可见,如果没有他自己不自卑、厚脸皮的坚持己见,就不会有如今成为了百亿影帝的成绩。
05
要想放下面子,就应当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就要充分认识到“人人皆可以为师,人人都有闪光点”,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时时处处虚心向自己遇到的每个人学习,包括向在某方面能力不如自己但在有的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或者身份、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切实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的结论。
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在他逝世前的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外孙女婿给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他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正是他的这种长期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了一个大科学家,走向了人生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