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反面名言】司马师杀妻废帝是洗不白了,他的文治武功称得上“文韬武略”吗?

时间:2023-04-02 01:54:2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给人的印象是不太友好的,多半都是反面的。司马懿欺负曹魏孤儿寡母,夺了人家政权,许诺曹爽不杀他又灭人家三族,不忠不义。司马师杀死发妻,又废了皇帝,不仁不忠。司马昭就更差了,弑君,曹髦再不对那也是正统天子,就算不是下面人杀的,那也是你的人杀的皇帝,注定要留下千古骂名。还留下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权臣反面名言。

司马师在年轻时候就成名,他长的帅气,有风度,性格刚毅沉稳有谋略“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他跟何晏、夏侯玄是齐名的名士,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何晏就是清谈界鼻祖级别的人物,后来有出名的名士都要拿他跟何晏比,可见何晏的名声有多响亮。可以说司马师是青年才俊,连何晏都十分看好他这样评价司马师的“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早期司马懿还没篡权,他们家的名声还是不错的。虽然何晏名气最大,但是文治武功方面是远不如司马师的。

司马师对发妻是复杂的,既然爱她又杀了她,让人很不理解。司马师总共有过三位夫人,嫡妻夏侯徽,继妻吴氏和羊徽瑜三人。三位夫人出生都十分高贵,也可以理解为政治联姻。吴氏是曹魏大臣吴质的女儿,吴质是在曹操时期就跟着曹操的老臣了,曹丕能继位他和司马懿都是有大功劳,吴氏后来被司马师给休了。羊徽瑜出生泰山羊氏,是一流世家,他外公是天下大儒蔡邕,小姨是天下才女蔡文姬,她是最幸运的,活到司马炎的时代。

嫡妻夏侯徽比她们两个还要尊贵、显赫的多,她父亲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夏侯家和曹家是本家,母亲是德乡公主,德乡公主是曹操养女,大将军曹真的妹妹,都知道曹操对养子养女视如己出,他知道也是洋洋得意的说,世上没有人待养子有他这么好的。可以说夏侯徽是天潢贵胄,虽然她和司马师的婚姻是政治联姻,但不妨碍他们关系融洽,夫妻恩爱。因为司马师总共只生了五个女儿,全部都是夏侯徽所出,并且夏侯徽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他俩这份感情可以说非常深厚。

既然感情这么好我们司马师还要杀她,首先夏侯徽是个才女,天潢贵胄,将门之后,受的教育也很好,有远见,会谋划,“后雅有识度,帝每有所为,必豫筹划”。 有什么事情都找夫人谋划,父亲不仅感情深厚,还志趣相投。既然感情如此深厚又怎么分道扬镳的?因为夏侯徽骂他非人臣,“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知夫莫若妻,自己的丈夫自己最清楚,司马氏父子掌权后为了权利不择手段,杀了曹家和夏侯家多少人,夏侯徽一清二楚,她舅舅曹爽就被灭了三族,很有可能夏侯徽骂了司马懿或者触了司马家的逆鳞,隔阂产生了还越来越无法弥补。可惜他们的孩子都还太小,不然的话肯定会劝阻。

司马师为了权利是不择手段,三位夫人,一个被杀,一个被废,他自己不可能没有原因。夏侯徽被司马师鸠杀会不会很冤枉,那是肯定的,从第三任夫人羊徽瑜多次向司马炎进言就可以看出来:“武帝登阼,初未追崇,弘训太后每以为言,泰始二年始加号谥”十一月,追尊景帝夫人夏侯氏为景怀皇后,与司马师合葬峻平陵。任茂议以为“夏侯初嫔之时,未有王业。帝不从。”按理说羊徽渝根本没没必要为了夏侯徽去几次三番求司马炎,应该是夏侯徽觉得她太冤,但司马炎也不能说自己伯父的不是吧!毕竟追封为皇帝了,皇帝哪能有错。但是又拗不过自己的伯母,总要给点面子。

在古代杀妻是要背负很大骂名的,坏了人伦。看看吴起多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就因为杀妻,被骂了两千多年,司马师被骂是跑不掉的。

再来看看司马师的其他方面,司马师名气不如他父亲司马懿和弟弟司马昭,他被夹在中间。其实晋朝的基本真正意义上是司马师打下的,司马懿篡权的时候,朝局根本就不稳定,政治势力非常复杂,只是碍着司马懿的个人威望而已,司马懿死后忠于曹魏的大臣和边将们反了他们几波。等到司马昭接手的时候,朝局基本被司马师给平定了。不管是治国安民还是领兵打仗,司马师的才能是远超司马昭的,司马昭也是一直非常敬重这位大哥,到了晚年一度想把位置传给司马攸,经常跟大臣说天下是他哥哥打下来的。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攸是司马昭过继给司马师的,不管司马昭说的是不是真心话,起码肯定了司马师的功劳和贡献。

其实司马师是个大孝子,他和司马昭是司马懿和发妻张春华所生,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母亲去世后,司马师为母守丧,获得大孝子的美名。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政变之前司马懿找来两个儿子商议大事,政变前一晚司马昭担心的不得了,整晚没睡着,而司马师当着什么事情没有,一觉睡到天亮,说明司马师有干大事的沉稳。政变前司马师亲自率兵驻屯司马门,控制京都。政变成功后,司马懿看到司马师指挥若定,把一切都打理的非常漂亮,喜得司马懿哈哈大笑:“此儿有几分能耐”,接着论功行赏,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加封卫将军。司马师做事非常老练,会谋划,懂得未雨绸缪。早年间养了三千死士,放养在外面,不露声色,政变之时全部召集起来,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养的。可以说司马氏能篡位成功,这三千死士起到关键作用。可能是曹爽掌权的时候就以防不测所养的,也许是司马懿的意思,总之是司马师全权管理这事。

司马师领兵外出作战是在嘉平三年(251年)开始,这一年,王凌不服司马氏篡权,起兵反抗司马氏。王凌也是世家大族,他是大名鼎鼎的师徒王允的侄子,跟曹家和夏侯家关系都很好,眼看着司马懿清洗了那么多曹魏宗室,他担心迟早一天自己也会遭殃,所以起兵。但是王凌势单力薄,不是司马师的对手,很快就平定了。司马懿知道自己年老,有意培养两个儿子,多立军功,将来好顺利接班。

班师回朝后,司马懿就去世了,司马师接过朝政大权,为抚军大将军,第二年升大将军。刚升为大将军就谋划攻打东吴新建的堤坝,当年十二月出兵攻打东兴,并听取诸葛诞的建议兵分三路。司马师意识到兄弟齐心协力才能更好的掌握政权,有意提拔司马昭做都督,并由司马昭统领大将胡尊和诸葛诞,结果被东吴太傅诸葛恪击败。回朝后,朝臣们都建议司马师惩罚各位将领,司马师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把主帅司马昭给贬了,其他将领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一下,还把责任归到自己头上:“我不听公休言,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司马师处事方式确实不一般,这样更能收买人心。

嘉平五年(253年),诸葛恪又率兵二十万攻打合肥新城,朝臣们担心诸葛恪会分兵攻打徐州和青州,还会守住各水口。司马师说:“诸葛恪更掌握大权,只是想立威,只是想全力拿下合肥新城,没经历打其他地方,何况水陆口岸那么多,他放不了。”果然不出所料,诸葛恪猛攻合肥新城,僵持数月没能拿下,死伤过半,准备退兵。司马师命毋丘俭断后,文钦进攻诸葛恪,死伤万余。

不得不说司马师的军事谋略非常不错,经过几次战争,威望也越来越高。嘉平六年(254年),曹芳看到司马师越来越嚣张,曹魏政权越来越弱,心里早已不满,秘密找来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商议,想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打算立夏侯玄为大将军。毕竟满朝文武基本投靠司马氏,到处都是他们家的人,结果计划还没实施就被人告发。三人被夷三族,连张皇后都被司马师所废,张皇后是张缉的女儿,一时朝野震惊。

经过这场政变后,司马师感觉曹芳不听话,将其废掉,贬为齐王。本来准备立彭城王曹据为新帝,但是郭太后强烈反对,因为曹据是魏明帝曹叡的叔叔,郭太后认为这样乱了人伦,司马师没办法只能立曹叡的侄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过继给曹叡。此刻的司马师如同董卓一般的权臣,能够随便废立帝后。这样一来司马师的威望更高了,但也引来一些麻烦。

淮南反叛了,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本来说好了联合东吴一起三路并进,结果东吴掉了链子。结果都被司马师打败,毋丘俭被老百姓杀死,文钦跑到东吴去了,他们家属就遭殃了,被司马师赶尽杀绝。也是因为这次平叛,司马师的命也送在这里了。

本来司马师的眼睛就不好,一直有眼疾,经常流脓。正碰上文钦的儿子文鸯半夜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吓得眼球都爆出来了。司马师忍着剧痛,用被子蒙住身体不让别人看出来。等到战争结束,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临终前赶紧把大将军印交给司马昭,叮嘱他千万要把权利牢牢掌控在手上,一刻都不能放松,否则会有灭族的危险,司马昭谨遵遗嘱。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二十八日病死于许昌,终年四十八岁。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司马师为晋景王。咸熙二年,司马炎称帝,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其墓称峻平陵,庙号世宗。司马师的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是司马昭时代,离建立自己的王朝又近了一步。

其实抛开司马师残暴的一面,其能力还是不错的,文治武功方面都比较出色,很有心机,颇有谋略。司马师掌权后并不是一位的杀伐,在政治上制定选官制度,提拔人才,整肃朝纲,大家各司其职,顿时朝野肃然。比如后来反叛他的毋丘俭和文钦是他亲手提拔的,后来反叛司马昭的诸葛诞和钟会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了。

武功方面“淮南三叛”中的王凌、毋丘俭和文钦反叛都是他镇压的,诸葛诞反叛是司马昭时代的事情。抛开负面影响来说,司马师的文治武功方面确实不错,起码比司马昭要强很多,晋朝的建立他功不可没,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