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怡然自得造句“怡然自得造句100

时间:2022-12-10 03:44:3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我记得高中时语文老师对我们说了这样的话。& ampquot你们高中毕业时的语文水平,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是语文水平。

想来的确如此,因为没有兴趣,所以一旦脱离了学生身份,我们便不再去主动探索学习。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图片、视频等五光十色的信息流所吸引。除了听和说之外,我们的读写能力已处在退化的阶段。

然而,阅读写作其实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缺了这个部分,我们的生活也就无法成立。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回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呢?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语文学家合作撰写的《文心》一书,就可以帮我们重新寻得读写的乐趣。

《文心》写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同为语文老师的叶圣陶和夏丏尊,深感中学语文教学有不少问题,便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两人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花了一年半的功夫写完。

与那些干巴巴讲理论的书不同,《文心》是用故事体裁的手法,以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将读书和写作的方法与心得体会,穿插在各类教学和生活场景中,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极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这样评价《文心》:

“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

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评价这本书:

“将读法和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能自身打比方),切实易行。‘’

书中的知识点多如繁星,比如如何读古书、注意读书的语调、学习和创作各种文体等,这些知识点就像一个个小钱,而这本书就是钱索子,把一个个小钱巧妙地穿起来。

而在写作方面,《文心》讲述了写作之于生活的意义、怎样使写作真正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及如何才能精进为一个“为文之用心”的人。

01、作文是生活本身,不是生活的点缀

提起写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作家,或者是以写作为生的自由撰稿人,然而,不以写作为生的人,难道就不用写作了吗?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写作无处不在。

找工作时的求职信,工作中的沟通邮件、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生活中,有事没事就发个朋友圈或微博,或给家人写个便条。在网络上看到某个热点事件,就会敲击键盘,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这些无疑都需要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心》中,作者首先让我们打破了对“写作”的刻板印象,书中讲到:

“写作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最后一句,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就表明:写作不应该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活的标配和刚需。

唯有打破对写作的固有认知,我们才能真正开始写作。要为充实我们的生活,所以必须修炼写作的技能。

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层,才能真正了解写作的意义。写文章不是“作家”的专职,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一件事,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件事。

叶圣陶在《怎样写作》中也曾指出:

“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

由此可见,写作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件,我们写作有的是为了应付事务,如写公文、发函件;有的是为了练习文笔及写作能力,如学生写的作文,日记;有的是为了创作,如发表一篇小说,写一本书等。

这些写作是为了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行为,是属于我们生活中的内容。

写作不是生活的附属品,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事务,是我们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

02、 观察生活,培养触发的功夫

当我们开始写作之后,会发现有时会进入“不知写什么”的状态。

于是,我们就会去读书,观电影,从中找寻写作的灵感,这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不过,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写不出”的问题。

其实,写作的素材到处都是,只需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触发”的功夫。

“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我们所受到的触动和感触,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比如,在洗衣服时,你会发现最容易脏的地方是领子和袖口,因为要用力搓洗的缘故,最容易磨损的也是这两个地方。

没有触发功夫的人,可能对这个现象毫无察觉,但是有触发功夫的人,就能联想到:生活中,最容易染污浊,易遭破损的人,不也正是社会上一些所谓的领袖吗?

生活经历,所见所闻,都是我们产生触发的来源。

我们可以从夏日的蝉鸣悟到抑扬顿挫的韵律;可以从四季流转悟到光阴的宝贵;可以从盆栽的剪裁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可以从影片的情节起落悟到人生的高低起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的事件、风景,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感悟,触发的点也会有所区别。

触发无关对错,一定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同样看到天上的月亮,张九龄感慨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却思念起了家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在不同的心境下,有时想到的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时想到的却是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而王维的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了山中秋季清新、幽静、恬淡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面对相同的一轮明月,“触发”到的,却是千差万别的感悟。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所写的一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副对联中,也提出了观察的主要意义:世上的万物都蕴含学问,通过仔细观察总结,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再用满含情感的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成就了一篇篇文章。

我们在有字的书之外,更需要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我们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03、写文章,必得讲究“组织”

当写作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生活中的触发,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就等于造房子前备好了原材料。接下来该怎么建造一幢外部美观,内部配置舒适的房子呢?

书中提到:

“一篇文章犹如一个团体,每一节就同团体中的每个人一样,都应该担任相当的职务。写文章,必得讲究“组织”。组织文章的原则有三项:秩序、联络、统一。

秩序,就是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

联络,就是把要写的内容串联起来,读起来通顺不别扭。

统一,就是全文维持一致的意思、同样的情感。”

那么是否有具体的组织方法?

唯一的可解决方法就是:回问自己,这也是写作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点。

回问自己的内容包括: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什么缘故才起意念要写文章?”以及“怎样排列素材,段落如何衔接,才能使中心意旨明确而有力量?”等问题。

经过这些对自己的回问,我们自然就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旨、开端和结尾以及材料排列的次第。

中心意旨的作用在于筛选材料,每选用一个材料,我们就得问问自己:这个材料是否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或者是和中心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样对于“统一”的标准也就顾及到了。

朱光潜先生曾讲到:

“一种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细穷究,病源却在思想。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初对文章的构思和组织结构要有一个梳理的过程。”

我们说“文如其人”,一篇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的文章,也体现了写作者本人的思维方式和明晰程度。

而通过不断的回问自己,也就是对自己内心思想的一个整理过程,然后通过文字的有效组织落在笔端,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字风格。

结语

《文心》写于民国时期,当时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的有关“读和写”的书籍。然而每次我重读此书,却总有新的体会和收获,甚至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关于读书,写作,人生,每个人在翻阅《文心》时,都会有自己的“触发”。

虽然我们离学生时代已经有些久远,但学习的主动性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只要想学习,任何时间都不晚,任何场所都可以,拥有学习的“热情”和“本领”才是我们一生最为重要的财富。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