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句:“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直译:然(-此,指做到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要求),若非长期用功夫,是不能豁然贯通的。
这句话中,最需要讨论的就是“用力”二字。
不是说,太极拳“不用力”吗?
嘻嘻,是的,“太极不用力,用力非太极”,不过这两个“用力”不是一回事儿:
“太极不用力”中的“用力”是指肌肉发力,太极拳不用肌肉发的力来驱动身体的;
“非用力之久”中的“用力”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用功,包括思考、摸索、勤练和沉淀;
二是可以解释为用“筋”,“力”的本义有“筋”的意思,筋在太极拳中是重要锻炼对象,也是懂劲的一个要素。这个解释不够全面,但点出了一个关键点。
您觉得哪种解释更合适,或是还有其他高见?
整句话也印证了“十年太极不出门”的拳谚,不过“十年”是针对有家传,从小开始练的拳友,对于我们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来说,何止十年,十年能松开身架,回复到本应有自然健康的状态(《道德经》说的“复归于婴儿”、“归根”)已经很不得了!如果想要能防身,那至少十五年起;要想上擂台,那真是奢望了![惊喜]
太极拳的“难”不在于筋骨皮肉之苦,而在于心智之苦,反倒是筋骨轻盈,关节韧滑。认知的提升才会有身体的突破。所以对拳理更深刻理解,对筋骨更细腻打磨,以及对意炁的掌握和使用是太极拳“用力”的方向!
非常努力和有力量感!可惜这种运动方式以消耗生命精华物质为代价
董英杰前辈也说过相似的话:“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也算是对自己练对方向的一个印证!
董前辈是从外家功转投至杨家,但为什么要否定“皮坚肉厚”、“张筋错骨之苦”、“跳跃奋力之劳”,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