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马世民名言】雇佣兵、李嘉诚心腹、任正非的老师,他活成了大家都羡慕的样子

时间:2023-03-31 01:11:0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封面题图|《太阳的后裔》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马世民,国际知名的金融家和商界领袖、世铭集团创办者,一直以「硬汉」形象著称于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价说:马世民的故事是一个关乎胆量与荣耀的探险故事,刺激、丰富且具戏剧性,深深吸引着我。

马世民出生于英国, 19 岁加入法国外籍军团,退役后进入怡和洋行工作,从此有了个地道的中文名。1984 年,他出任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在任期间带领企业飞速发展,成为李嘉诚的「左膀右臂」,李泽楷的导师。1994 年起,马世民出任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执行主席,并于 1997 年创办基金公司世铭集团。此外,马世民还在几十家跨国企业担任过董事和顾问等重要职位,例如:厉峰集团、长江实业、华为、沃达丰、嘉能可、东方海外、爱马仕、通用电气、中国海洋石油集团、麦格理银行、威望迪环球集团等等,被任正非视为「永远的老师」。

当然,这还不是他的全部。1999 年, 59 岁的马世民参加世界上最严酷的越野赛跑——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大赛,他以 7 天时间不可思议地跑完全程 254 公里。更让人称奇的是, 64 岁那年,马世民从南极洲海岸的大力湾出发,在无补给条件下,以 58 天徒步行走 1095 公里,抵达海拔 2835 米的南极点,从而成为徒步南极最年长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保持者。2011 年,为了在索马里海域开展护航,打击海盗, 71 岁的马世民又组建起世界第一支私人海军。

马世民一个人霸道地过尽别人的几生,他一直在折腾,从未止步。对马世民来说,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冒险与挑战。马世民的人生格言是「不要困窘在既有命运的盒子里,要拼命地寻找自我。」他的信念中没有放弃二字,也没有「打算去做」,他信奉的是「做,马上就做。」

中石化前董事长、中国海油前总经理傅成玉曾评价道,「一个人物的历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尊重人道,敬畏天道,马世民的冒险故事是忠于理想的传奇,亦是面对现实可复制的成功。值得一谈。」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曹江林表示,「谁能跨越艰难?谁能飞越沮丧?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马先生的非凡见证动情、刺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生需要信念、梦想和行动。」 任正非则说: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马世民对当代青年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实在丰富的老师。

马世民

1

「我们都活在牢笼里,包括你周遭的环境和过去,决定着你的将来。我们有机会就要跳出去,找到一点空间,在那里找到自我,然后找到自由。而自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马世民

马世民说他经常不在人生的正轨上。1940 年,他刚在英国出生时便赶上「二战」,两个月大时父母又离异了。为了谋生,马世民的母亲只身在消防队工作,她把马世民和马世民的哥哥一起安置在了保育院里。

马世民回忆说,「人最初的记忆来自于听觉、触觉、嗅觉还有视觉。在保育院宿舍的小床上,我经常听到奇怪的声音,看见黄色的闪光划破夜空。轰隆隆的声音和闪光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这就是伦敦大轰炸,持续了整整六个月,其中有 76 天是没有停顿的。」

战争结束后,马世民回到伦敦,叔叔出钱让他上学,马世民 6 岁时进了寄宿学校,但他不喜欢上学。马世民年少时很喜欢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又时时处在枷锁之中。」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马世民越发觉得卢梭的话不对。马世民说,「我们生来并不自由,而是在盒子里、牢笼里,得走出去。你生在什么样的盒子就决定了你得遵循什么样的路径。如果你父亲是个波士顿亿万富翁,你便会上普林斯顿大学,与名门淑女结婚,继承家族生意,退休后悠哉地打高尔夫球,然后一生便结束;若生于加拉加斯贫民窟,你人生的轨道也都预定好。而你若生于非洲一个充满艾滋病患的小村的话,路更早于出生时已经预定了,并且难以改变。所以从很早开始,我的哲学就是离开与生俱来的路径。唯有跳出既定的轨道,才能体验人生的种种历练。我不是说要漫无目的地游荡,而是要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这样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或许能在那里找到自己。一旦找到自己,就能领略自由的真谛。」

后来,马世民的母亲与一个荷兰人结婚,他们一起住在鹿特丹。有一天,马世民走在鹿特丹的街头,看到一群人在排长队,寻找一份货船上的活,他觉得挺有趣就加入了队伍。那时候,马世民渴望旅行,想去南美、去非洲,但没有钱。由于没有海员证,最终马世民被拒了。惊喜的是,第二天,马世民在街头又遇到了货船的面试官,因为船上打杂的小弟生病,面试官决定让马世民顶替他的位置。

签了一纸文书后,马世民回家跟父母撒了个谎,说他会乘坐豪华游艇去摩洛哥旅行,就两周。那年他 18 岁,三周后要回学校参加考试,通过后才能上大学。母亲叮嘱马世民,别忘记回来,可他 10 个月后才回到家。

签完合同后的第二天,马世民便上船打杂。这一路他去了很多地方,加勒比、巴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马世民想回家了,可船长说不行,他的合同得走完一个行程,但他还是悄悄离开了。那时马世民的薪水少得可怜,收入根本不够他回英国,于是就在当地的铁铸造厂找了份工作。唯一的好事是他遇到了这家公司主席的女儿珍妮弗,可她觉得马世民没钱,所以没有嫁给他。

被狠心拒绝后,马世民决定抛下一切,报名参军。在参加英军未能如愿的情况下,他又动了去法国当外籍雇佣兵的念头,那时新闻上都在谈论阿尔及利亚战争。马世民说:我是红绿色盲,体检时要面对色盲检测本,我看不出那些数字和图片。其他人都在用法语交流,我在那里犯难,喃喃自语,突然医生用法语说,「对了对了」,于是稀里糊涂地通过了体检。那一年,我 19 岁。

接下来,马世民在阿尔及利亚度过了 5 年的战争生涯。在此期间,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并通过情书向珍妮弗倾诉衷肠。这些日记后来被编入他的自传《马世民的战地日记:从悍将到企业巨人》一书中,并被美国好莱坞导演翻拍成了电影。

2

《马世民的战地日记:从悍将到企业巨人》是一本关于爱、战斗与死亡的成长之书;是一部全世界为之感动的战地日记;是一个戈壁、沙场、死神、男子汉的青春传奇。书里记录了那些在漆黑而冰冷的夜里进行的魔鬼训练和宛若钢铁般冷酷的教官;在阿尔及利亚血腥战斗时的多次死里逃生;以及无数次几乎无法承受的挫折艰难……正是这些苦难与磨炼成就了马世民「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其中一篇序由任正非所写——《任正非:马世民,永远是我的老师》。和马世民一样,任正非也是军旅出身的企业家。

在《任正非:马世民,永远是我的老师》一文中,任正非这样写道:

英国人马世民( Simon Murray )是一个伟大的人,且不仅仅是在商业成功方面。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时期,马世民的故事对中国的青年人有许多启迪的益处。正是许多像马世民那样的中国青年人,与勤劳勇敢的十三亿人,一同推动祖国的未来,朝向才更加美好。我仅举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小小的商业故事,来说明马世民其人。

这个故事大多数的中国中年人都知道。中国长城公司,曾经在 1990 年用国产的长征火箭,发射一个美国卫星「亚洲一号」。这对一个刚刚开放的中国,无疑是一件巨大的事情。当时,我们普遍对美国还抱有敌意,美国也不信任中国,在那样的时代,这真是一件敢想敢干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背后,还有更加离奇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中心,都离不开马世民这个人。

1984 年 2 月,休斯公司替西联公司生产的「西联星 6 号」,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天。结果发射失败,卫星流浪太空。发射失败后,保险公司 Lloyd’s 向西联公司赔偿 7500 万美元保费,卫星所有权转给 Lloyd’s ,马世民当时是 Lloyd’s 的社员。Lloyd’s 与美国宇航局协商,能否将这个卫星收回来,美国宇航局收取 275 万美元后,于 1984 年 11 月回收了「西联星 6 号」,从太空收回卫星是个奇迹,这一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留给了历史。成功回收后,经休斯公司修理后, Lloyd’s 以 5000 万美元的价格又将「西联星 6 号」卖给美国特雷卫星公司。后特雷公司破产,卫星又重回 Lloyd’s 之手。最后,香港和记(马世民时任和记 CEO )与中信集团董事长一道担任亚洲卫星公司的联席主席。

而后,中国、美国、法属圭亚那,竞争「亚洲 1 号」的发射权,当时中国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中标发射。马世民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说服美国政府,并最终说服了他们。理由是美国重点发展卫星制造和销售的能力,让中国等更低成本的国家负责卫星的发射,那么美国可以卖出更多的卫星。马世民还积极说服「巴统」,让他们也同意由中国发射。同时,又说服中国政府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全程押运卫星入中国。最后成功发射。

这一系列奇迹都是由马世民撺掇的,可见其人一斑。

2012 年 9 月 7 日,马世民在伦敦的办公室请我们吃饭,指着高 1000 多英尺全玻璃的碎片大厦(英文名:The Shard ,当时欧洲第一高楼,高达 1017 英尺, 309.6 米)说,三天前,他用绳索从那个楼上爬下来,这是奇人的又一斑。这可是一位 72 岁的青年人啊!

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马世民对当代青年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实在丰富的老师。我不知道他在全世界有多少产业,怎么飞的,如何分配时间的,值得我学习的还多得很。

3

马世民说,「对我而言,加入法国外籍军团就是偏离了人生的轨道。军团生涯非常艰苦,而且与我原本要走的路截然不同。但正是这经历让我找到自己。我是个自由的人。」

马世民在法国外籍军团

服役期间,马世民的表现非常好,他取得了整个外籍军团射击比赛精确射击与速射综合成绩的个人组第三名,整个下士训练营第一位的成绩,跻身首席下士精英团体。

5 年合同期满后,马世民显然收获了很多。为了爱情,他抛下军团和被保送进军官学校深造的机会,走进了婚姻。退役后,马世民娶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恋人珍妮弗,他调侃道:珍妮弗已等了很久,不想再等了。可以说,自从珍妮弗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就从没停止过影响他。

婚后,马世民花了几年时间在北欧漂泊打工,并在外交部谋了个闲职,后来终于决定要安顿下来。

1966 年,在一次酒会上,马世民认识了百年英资财团怡和洋行的总经理。他听完马世民的经历后说,「你来我们这里吧,我们的管理人员大多来自牛津、剑桥,需要一些不同的人。」就这样,他去了香港,口袋里只有 27 英镑,并为自己取了个中文名「马世民」。

加入怡和洋行后,马世民从底层做起,他说,「许多年轻人骄傲自大,眼高手低,我则事事勤勉认真。拿到一张交易账单,我会仔细研究它的成交经过,怎样经过银行系统处理等。慢慢地,我熟悉了生意场上的流程,并触类旁通,愈发娴熟起来。」

或许是由于当过雇佣兵的缘故,马世民非常善于社交,他说自己有种狮子般的本能,一个眼神或一次握手,就能感觉出这人是不是可信。马世民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鱼龙混杂,他们当中有王子、诗人,政治家、企业家,黑帮老大,也有抢劫犯、杀人犯……但大家都能互相理解并融洽相处。这让他结识了不少好朋友,例如汇丰控股前主席浦伟士、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继承人等等。

在怡和洋行工作十四年后, 1980 年,马世民决定离开,他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合资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 Davenham Investments 。

1984 年,李嘉诚下定决心要把马世民「挖」过去,马世民死活不愿意,于是李嘉诚高价收购了马世民的公司。当时有人对李嘉诚此举颇不以为然,讽刺道,「李嘉诚如此精明,竟然干出了用一座山去换一棵树的傻事。」

企业被收购后,马世民被任命为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成为李嘉诚的左膀右臂,李泽楷的导师,被港人称为「和黄大班」。

左一马世民,左二李嘉诚

在马世民看来,李嘉诚具备优秀企业家的许多好品质,例如:知识渊博、高瞻远瞩,勇敢有魄力、清楚自己的前行方向。

马世民曾这样描述他与李嘉诚的相处,「我们一同做很多事情,他对我说:听着世民,你不想做的,我们不做;我不愿意的,我们也不做;只有当我们俩都想做一件事时,我们才去做。开车的人是我,而他坐在后座,告诉我应该去哪儿。」

当然,两人之间也常有争执。每当出现分歧时,马世民就站起来作势要走,李嘉诚就会让他等等,留下来不要走。此时,这位比马世民大 12 岁的上司更像他的父亲。

马世民是一个十分有魄力的领导者,有着非常强的自我约束力,偏爱且擅长刺激的收购战,但他从不会要求下属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任期间,他的不少代表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例如,通过收购香港电灯与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发展和记黄埔的能源业务。带领和记黄埔进军流动电讯业务,创立英国移动电话公司「 orange 」,后来在 1999 年时「 orange 」被转售,靠这一笔交易李嘉诚就赚到超过千亿港币的净利润。

1993 年,马世民离开和记黄埔,当时外界一度揣测马世民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合,马世民称:对于李先生,我不仅仅是尊重,更是爱他,他将一直是我的朋友。我们有过十年的大好时光。

1994 年起,马世民出任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执行主席。几年后,他终于又一次创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世铭集团。马世民表示:这一次是与德意志银行以及几位老朋友合作,工作非常有趣。此外,马世民还在几十家跨国企业担任过董事和顾问等重要职位,例如:厉峰集团、长江实业、华为、沃达丰、嘉能可、东方海外、爱马仕、通用电气、中国海洋石油集团、麦格理银行、威望迪环球集团等等。

4

「我的人生从来没有静止过。尽管此后我从商,我还是经常爬山、探险。」马世民说。

作为冒险家,马世民的另一旅程无疑更受瞩目。

18 岁那年,在本该读书考大学的年纪,他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冒险,登上了一条船,历时 9 个月从荷兰到达南美,从此以自己的方式在人生路上闯荡。

19 岁那年,马世民报名参加英军未能如愿,转而加入了法国外籍军团,在阿尔及利亚征战 5 年,九死一生。

59 岁那年,马世民参加世界上最严酷的越野赛跑——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大赛。在背上沉重装备(包括食物、炉子、燃料、防晒/防寒衣物、睡袋等)的情况下,他以 7 天时间不可思议地跑完全程 254 公里。

马世民在南极

64 岁那年,当许多同龄人开始佝偻着行走时,他还在负重向高处前行。马世民说:我不是冒险者,也不是探险家,我是在测试自己的极限。什么叫不能做?为什么不做?去试就对了。「想做而不做」是人的梦魇,做了之后感觉会大不同。最终,在妻子珍妮弗的鼓励下,马世民从南极洲海岸的大力湾出发,在无补给条件下,以 58 天徒步行走 1095 公里,抵达海拔 2835 米的南极点,从而成为徒步南极最年长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保持者。那一趟「旅程」下来,马世民足足瘦了 20 多公斤。他表示:我做到了,这就是我想要的自由,永远不是在想做的状态,而是做。很多人会觉得此举了不起,可我告诉你,那是老男人常会犯的毛病,假装你依然年轻。

马世民还补充了一些徒步南极的细节:就在我从南极洲海岸的大力湾出发后不久,我妻子的直升机在南极失事了,飞机赶去救援,她摔断了胳膊,另一个人的背部折断,而此时我就在 80 英里之外,爱莫能助。在这样的处境中,我知道很多人都在瞧着,《泰晤士报》每隔一天都会报道我俩的行程,因为我是徒步南极最年长的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会失败,因为我已经 64 岁。所以我得不停地走。一场暴风雪过后,我的雪橇找不着了。在雪地里没有雪橇行走是件很困难的事,我花了三四个小时回头寻找,没找到,再用四个小时走回来。越往上走,风力越大,从山下直灌下来把雪一吹而尽。我是唯一一个没有雪橇行走在南极的人。

马世民的探索没有停止。71 岁那年,为了在索马里海域开展护航,打击海盗,马世民又组建起世界第一支私人海军。他花费巨资,请来数位退役高级将领,从「军事和战略角度」进行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险方面,马世民的妻子珍妮弗也是个「狠人」。人老心不老的珍妮弗 54 岁才开始学开飞机, 57 岁那年便成为第一个驾驶直升机环游世界的女人,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当时陪伴她的还有一名男性副驾驶员。60 岁那年,不服气的珍妮弗又单枪匹马地完成了驾机环游世界的壮举,再次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紧接着,在 2001 年举办的伦敦到悉尼飞行赛中,她又因打破飞行速度世界纪录而第三次进入吉尼斯大全。

在挑战极限方面,可以说,马世民和珍妮弗简直是天生一对。

5

「人一生下来就是在磨砺自己,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都需要走出原先上天设定的盒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认识财富的作用,正确对待人生的极限和困苦,不要想做,而是去做,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你应该给别人留下足迹。」——马世民

马世民

作为父亲,马世民是个纪律派。相反,马世民的妻子珍妮弗是温柔派。在香港工作时,马世民 9 岁的儿子和伙伴们在另一间屋子玩火,很危险。孩子回到家后,马世民给了他三巴掌,珍妮弗心疼的说不要这样责罚孩子,但是马世民得让儿子记住这样做的危险性。

马世民共有三个孩子,他从来不给他们压力,只希望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路径去成长。马世民说:英国教育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学校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把人格塑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丘吉尔读书时,当年拉丁文考试是零分,但并不妨碍他在战争时期用人格魅力带领国家前行。这样的教育重在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双脚放在地上,让他们靠坚韧不拔的毅力来获得成功。

对于财富,马世民不认为应该留给孩子。马世民表示,「如果给孩子们很多钱,会让他们失去奔跑的动力,孩子只会假装工作,他们知道最后会获得这笔钱。所以给孩子钱是最没用的帮助,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回首过往的人生,马世民表示没有丝毫后悔。他说:那个时代比起今天的世界要更加的自由,人们活的比较随性,有更多的机会偏离人生的主干道。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可以选择离开,去爬一座「山」,如果他想的话。今天,人生的回廊相较之下狭窄许多,人们追求的物质主义反而将生命限定在一条道路上,从我们第一次考试的一刻起,想要停下来都不行。但是,时间是足够的,对那些正在决策边缘徘徊挣扎的人,我的建议是去吧,趁着你还年轻,去攀登属于你的人生山峦吧,只有这样,到了 60 岁你才会快乐。你知道吗,时光会过去,历史终成历史。人不能活在现在,却一直抓着过去不放。必须学会忘记,并向前看。

资料来源:

1.《马世民的战地日记:从悍将到企业巨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马世民,译者:余卓轩,张燮

2.中国股市长期乐观 「吃喝用度」有机会,第一财经日报,张志斌

3.用一座山去换一棵树,值吗?,世纪,吴兴人

4.七旬英国人建起世界第一支私人海军,环球人物,高峰

5.马世民 跳出上天设定的盒子,南方人物周刊,洪潇

6.马世民:我喜欢在大连投资,新商报,韩顺兆

7.54岁学开飞机 英国63岁老妇欲创人类飞行新纪录,科学时报,朱剑慧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 大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