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臣人竟,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
据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一个名叫江乙的人替魏国出使楚国,他对楚宣王说:“我这次来楚国,听说楚国的民俗是不遮掩别人的优点,不宣扬别人的错误,真有这样的民俗吗?”楚宣王回答:“真有。”江乙说:“这样的话,白公的叛乱(白公为楚平王后裔,前479年,白公叛乱,杀令尹子西,劫惠王,史称“白公之乱”)不是就可以成功了吗?如果真是这样,大臣们就没有什么罪过了。”楚宣王问:“什么意思?”江乙说:“州侯(楚襄王时有佞臣“州侯”)为楚相国,十分尊贵,而且还专断国事,可大臣们都说‘没有这种事’,就像是一个人嘴里说出的一样。”所以,江乙认为,“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的民俗容易隐藏坏事,作为执政者应听取各种不同意见。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的民俗到底好不好呢?
对于古时候的统治阶级和现代社会的管理层来说,如果每个人都只谈优点,不说缺点,这确实不好,这不利于了解底层的真实状况。江乙向楚宣王列举的白公和州侯两个人,一个是儿子杀父亲、一个是臣下杀君主的恶人,然而楚宣王却不知道,这就是因为楚宣王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所以楚宣王听才会在到江乙的分析后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然而这句话意思虽浅显易懂,道理却十分深刻,尤其是对于个人来说,这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不贬低别人的优点,不乱议论别人的缺点,这是很多人都无法完全做到的,特别是在现代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所以也就显得格外珍贵。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有德行的人,不要让偏见和嫉妒蒙蔽了我们的心,不能忽视他人的优点,不对别人的短处添油加醋说三道四。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恰好说明,自己身上到处都是缺点,忘记别人的缺点是一个人幸福指数、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升的表现,也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和素质修养。只有不计较别人的缺点,善于发现他人优点,才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取得更大的进步,才是君子处世之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位看官有何看法,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