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自己今天应该干点什么”或者“知道任务在身,但就是不想动”这是什么原因呢?动力不足。动力来源于什么?源于对事情本身的“意义”的觉悟。若是觉得这个事“很重要”“很有意义”,那自然就会全力以赴;若是觉得这个事“不重要”“没什么意义”,那哪怕是举手之劳,也懒得动一动。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跟西方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西方人更擅长于“自然科学”。对于一名西方科学家而言,去研究清楚一个事物本身的“成份”“定量”“公式”,就是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当然,西方人也研究“用”的学问,只不过,通常来说,会认为“基础研究”比“应用研究”层次更高级。然而作为中国人,虽然我们也自小接受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的教育,但最根本的价值观却依然认为“实用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哪怕再高深的“公式”“定理”“理论”,假如说不出“有什么用”,在很多中国人的眼中就是“没用”,也就提不起什么兴趣。谈不上孰优孰劣,而是各有千秋。既然我们知道自己是这样的特点,那便根据这个特点找出更符合自身天性的生活方式。
就我们个人而言,无论是在“家”还是在“业”,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定位”就是“职责所在”,就是自己“用”的价值。这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念叨的“成器”。“器”是什么意义?就是像“三星堆”出土的这些“象牙器、青铜器、黄金器”,虽然都是一口锅的形状,但如果是用来日常烹饪,那就绝不能做为给祖先或神灵祭祀用,这叫大不敬。对于个人来讲也是如此,虽然都是人,但各有各的分工职责,绝不能互相替代、互相混淆。这是不是有悖“人人平等”的原则?“明确岗位分工、各司其职”恰恰是能构建一个庞大家族、团队乃至一个国家高效运行的最基本的原则所在。孔子有句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要做称职的君王,臣子要做称职的臣子,父亲要做称职的父亲,儿子要做称职的儿子,这样,就会家庭和睦,国泰民安。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反思我们自己,有没有仔细考虑过我们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职责是什么?我们在工作单位中的角色是什么?职责是什么?正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想当然地以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够了,实际上一遇到具体的问题,哪怕是明确交待了具体的任务也会犯迷糊,不知道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干,往往最终的表现就是“让干什么,偏不干什么”。
所以,对症下药,要好好反思“我自己是什么角色?什么职责?”,要把这些发自内心地想清楚才行。中国目前的一系列改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实就是正在梳理:“公务员要做称职的公务员,不要想着经商”,“医生要做称职的医生,不要想着经商”,“科学家要做称职的科学家,不要想着经商或从政”,“企业家要做称职的企业家,不要想着从政”。我们自己处于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就首先要想明白自己的定位。以前是以前,正因为以前不合理,所以才会变革。优胜劣汰,凡是仍然留恋过去那种“拎不清”“想干嘛干嘛”的人,哪怕过去是如何的风光无限,也必然很快就被社会潮流所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