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停止了校园生活,但没有停止学习增长。最近,《南京医科学生教科书级笔记》《复旦学霸的神仙笔记》接连上热搜,网友们也在晒《网课笔记》。
你还记得那些闷头记笔记的时光吗?1
学子之记
开学虽因疫情延期,
但学习不能因此停滞。
身在家中,心游学海,
对学子来说,手写笔记
既巩固记忆、提炼重点,
也记录心境、磨炼意志。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凡记过,必烙印心头。
每一段独处的时光,
都是向下扎根的过程。
武汉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复旦大学学生会
南京医科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四川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四川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中国地质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中国传媒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笔记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1
大师之记
历史上多少大师名流,
他们的手写笔记,
关乎创作,关乎生活,关乎准则……
句句箴言,字字匠心。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
那些泛黄的纸页和消淡的墨迹,
都仿佛时光机器,
带我们重回那群星璀璨的闪耀年代,
让我们管窥那历久弥新的灵性之光。
1
关于创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誉为“导示未来”的词论著作。他在手稿上标有许多不同的记号:有的画了圈,有的标了数字,有的做了删除调整……无不透露着作者在创作上的思量。
2
关于自律
清华大学校歌词作者汪鸾翔在91岁高龄时,仍极其自律,亲笔写下每日的生活管理计划。
3
关于生活
1922年,赴日并在东京的帝国饭店逗留期间,爱因斯坦给来送信的日本邮递员手写了两张便条,充当小费。
一张上写着:安静而有节制的生活能比始终在不安困扰下追求成功带来更多的喜悦。
另一张便条上写着:有志者事竟成。
4
关于爱情
翻译家朱生豪向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可在给宋清如的书信里,他仿佛成了另一个人:活跃、丰富、生动、多情……
在下面这封信里,他称呼宋清如为“小亲亲”,在信里问她:“天好像是很冷是不是?你有没有吱吱叫?”
5
关于婚姻
1838 年,曾经写下《物种起源》的达尔文陷入了要不要结婚的纠结,他干脆写下了婚姻的利弊,并最终得出了“结婚,结婚,结婚”的结论。
结婚:会有孩子——可以爱和玩耍的对象——家,有人照看家里——柔软的沙发坐着温柔的妻子
不结婚:没有孩子——老去无人照顾——不用承担养育的费用和焦虑——工作太辛苦,对健康不好
结论:结婚,结婚,结婚
6
关于准则
写下《格列佛游记》的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在一份《当我老了》的清单中,给自己提的第一个要求是“不要娶一个年轻的女人”。
1
你我当学之记
读书是要讲量的,
书读得不多,所涉不广,
难免井蛙之见。
读书也是要讲方法的,
浩浩书海,闷头死读,
难免焦头烂额。
在这两点上都做到极致的,
钱钟书先生是其一。
他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值得一学。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节选) 文/杨绛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钱钟书及其手稿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d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钱钟书和杨绛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
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duō)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钱钟书手稿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钱钟书手稿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kū)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
(此文为《钱钟书手稿集》序,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文/整编自网络
一个人活在世上,
可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
然后什么都没留就离开了尘世,
因此我常鼓励别人写笔记,
把生活、感受、思想记录下来,
一则可以时时检视自己生命的痕迹;
二则透过静心写笔记可以“吾日三省吾身”;
三则逐渐使自己的思想清明有体系。
——林清玄《空白笔记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