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认识错误的名言警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名言!需细读细想、常读常想!!

时间:2023-03-26 01:55:1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先秦哲学著作《鹖冠子》)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太虚即气。(张载)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火”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德谟克利特)

(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三)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鬼神论。道理论。

绝对观念论。理在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二、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解读:物质决定意识。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

解读:物质和意识只有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绝对对立。超出这个范围,建立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二者之间的对立是相对的。

3.“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

解读:通过实践,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解读:“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解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列宁)

解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解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解读:否认相对静止,属于诡辩论。

三、辩证法

(一)联系与发展

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内篇》

解读:只见联系不见区别。

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

解读: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

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丘明《国语·郑语》)

解读: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解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3.“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苏轼)

解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质量互变规律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解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行百里者半九十。”(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读: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

2.“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

解读: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

解读: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1.“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得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马克思)

解读: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解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解读: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黑格尔)

解读: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三)真理

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解读: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

解读: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

五、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

解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

解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

解读: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

解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阿尔温·古尔德纳)

解读: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六、从人生哲学到诗词歌赋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联系具有客观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具有特殊性。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决定认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