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爱国名言】江苏苏州昆山顾炎武: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时间:2023-03-24 17:39:4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中华世纪坛,在新世纪之交为纪念中华民族伟大的历程而建造。

在这个占地4.5公顷的建筑中央,有一条270米长的甬道。甬道上,用特殊的合金镌刻着改变了中国的故事和人物。

每一个名字,都闪耀着我们古老文明薪火不灭的精神。在这些名字中间,我们找到了顾炎武。

他的思想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继往开来。至今仍垂训后人,带来启迪。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

我们听到的是顾炎武的《精卫》诗。吟诵它的老人是顾炎武的一位第十四代嗣孙——退休教师顾雨时。

顾雨时是当地顾炎武研究会的会员。现在,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研读顾炎武的著作。他这种中国古诗的诵读方法,据说也是从先祖那里流传下来的。

顾炎武十四代嗣孙 顾雨时:

在《精卫》这首诗中,顾炎武以精卫自比,“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表现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和浩然正气。

顾炎武,生逢明清朝代更替之际。战乱,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面对同胞的苦难和华夏文明的危机,顾炎武立下了一个终身的誓言——“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他一生辗转,以天下为己任,以学术兴天下,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之一。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现在应该说已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个主张就是顾亭林(炎武)先生提出来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最能代表顾炎武爱国思想的名言。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主流和核心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但在明未清初,顾炎武把古老的爱国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公元1657年,顾炎武变卖了自己的全部祖产,离开家乡去北方游学。

在此后漫长的北游生涯中,顾炎武常常骑着一匹马,在马背上手不释卷。身后的另一匹马驮着书籍和手稿。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走着,寻访各地的史志图书,察看各地的民生风俗。

尽其余生,他行程三万余里,九州历其七,勘查了当时中国的90余县。

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 葛剑雄:

他就进行实地考察,进行调查研究。那些老兵啊、那些年长的人啊,他都亲自调查而且记录下来。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主要研究什么呢?研究实学。什么叫实学?那就是经世济民之学,农田、水利、矿产、交通、军事等,所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学问。

顾炎武的这种治学方式与传统不同。他被后世尊为清代朴学的开山鼻祖,并最终被清王朝请入孔庙享受祭祀。

有清一代的朴学重视考据实证,崇尚朴实的治学风格,以经世致用相标榜。顾炎武明确地提出:“士当求实学”,“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但对于顾炎武来说,选择这样的治学道路更有着自己的现实用意。

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 葛剑雄:

继续在书斋做学问,还是知行结合、经世治用?他选择了后者,萌发出一种对国家、对未来作更大贡献,这样一种历史使命感。

顾炎武实地勘查考据,留下了详细可靠的各地地舆民情。

他数十年日积月累,将林林总总与治理天下相关的知识和思考一一梳理,写成了煌煌巨著《日知录》;他为考据上古文献,传承华夏文明,开创了新的音韵学;他著作等身,所研究的领域涉猎极其广泛。

顾炎武: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经历了明末乱世的顾炎武对士大夫腐化所带来的灾难,有着痛切的感受。在《日知录》第十三卷的《廉耻》篇中,他写到:“盖不廉则无所不取, 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十四代嗣孙 顾雨时:

顾炎武先生把倡廉知耻上升到治国要义的高度。他认为士大夫、当官的,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是关系兴邦安国的大计。

今天,顾炎武的廉耻观仍然振聋发聩。

顾炎武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义”。他认为,社会治理更需要引导人们尊崇美好的道德,做到“朝廷有教化、士人有廉耻、天下有风俗”。

学习顾炎武的廉耻观,人们可以感受到,在三百多年前,顾炎武对一个廉洁、美好社会的无限期望。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移道德、统风俗,要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用古老的文化传统统一起来。这是很对的,顾亭林(炎武)先生看得很远啊!

但是,顾炎武对廉耻的思考并未止于清廉为官、遵守礼仪等一般道德自律。

顾炎武提出,社会精英阶层,特别是治国者,应该“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苏州大学教授 周可真:

作为一个士人,你可以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可耻的是什么呢?天下的百姓没有受到你的任何的恩泽,或者说你对天下的百姓没有任何的贡献。

在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的源头,有过一次重要的对话。

正在跟从孔子学习的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道 :“爱人。”

这两句简单的对话被记录在儒学经典《论语》之中。“仁者爱人”,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后世普遍尊崇的价值标准。

顾炎武把士大夫的廉耻观,与是否爱护百姓、是否对百姓有恩惠连系在一起。他把廉耻引向了“仁”。由此,廉耻,就与仁爱这个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相通了。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顾亭林(炎武)先生对中华文化另外一个大贡献就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这八个字合在一起来讲的人就是顾亭林(炎武),他把为人和为学合为一体,以此作为立身之道,开创了一个好传统。

顾炎武自己终身恪守着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生准则。

公元1682年,顾炎武在山西曲沃离世。在此后的历史岁月中,他经世致用的治学道路和心怀天下的救世情怀,影响了一代代的学人。到清朝未年,顾炎武的思想更影响了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等一系列主张开眼看世界的人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后来,梁启超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爱国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这八个字,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最强音。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有不朽的价值。它讲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讲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

这是2016年一个普通的早晨。距顾炎武离世已有三百余年了。

顾雨时一大早就赶到昆山市市中心的一座园林中。

这座园林里有昆山唯一的山峰,产出独一无二的昆石,坚硬洁白象征着高尚的气节。这座园林就以顾炎武的号命名,叫亭林园。

顾雨时常常要像今天一样,给小学生们介绍自己先祖的事迹。

顾炎武十四代嗣孙 顾雨时: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到了顾炎武先生的塑像前,你们知道我们应该向顾炎武学什么吗?

学生一:学习他爱国。

学生二:学习他做有用的学问。

学生三:学习他有气节。

三百多年过去了,顾炎武的精神和思想,在今天仍然引领着家乡人民在新时代不断创造辉煌,更激励着无数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