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绕过口令,你会想到什么?
例如:
800名士兵跑北坡,炮兵并排向北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发挥会发黑。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
又或者是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ner can can a can?(你能够像罐头工人一样装罐头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汉语和英语中,有哪些有趣的“绕口令”吧~
前不久,一位学了八年汉语的美国小姐姐,被一段只有96个字的中文“绕口令”逼疯了。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同音文,严格来说不算是绕口令,但是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而言,却是练习四声的好材料。
这篇同音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1930年创作的,当时的标题是《石室施士食狮史》,赵先生将其翻译为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 Eating Lions。
赵先生为什么创作这篇文章呢?
清末民初,一部分人提倡汉语拼音化,因为拼音文字更容易识认和书写。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国人的文化水平。
赵元任先生是支持这种观点的。
但反对者认为这种汉语拼音化对导致表意困难。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赵先生创作了《施氏食狮史》。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根本不会这样说话,所以,除了《施氏食狮史》这样的极端情况,汉语拼音化根本不会影响人们对汉语的理解。
赵元任先生对这种让人“会看不会读”的文字游戏颇为感兴趣,还写过不少类似的同音文。
这篇小文,描绘的是一个名叫席熙的儿童与一头顽皮的犀牛在小溪边嬉戏的情景。
这篇同音文,则是讲述季姬养鸡的故事。
绕口令的英文是tongue twister,字面意思就是“舌头打结”。
绕口令通常都很有趣,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这种文字游戏(wordplay)。无论是语言学习者(language learners)还是英语为母语的当地人(native speakers),绕口令都以不小的挑战。
这几个绕口令难度逐级而上,练习的时候可以由慢而快。
如果你已经把上面的英文绕口令练习纯熟,就可以来模仿卷福的这段激情演讲了!
这是1965年美国画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写给同为极简主义画家的爱娃·海瑟(Eva Hesse)的一封信,后人称其为DO。
这封信语言富于变化,情感跌宕起伏,表现出两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在选段中,勒维特一连气用了50个现在进行时态的动词,劝导Eva放下顾虑,放开去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卷福充沛的情感和歇斯底里的肢体语言则赋予了这段文字生命。
你的舌头“打结”了吗?
你还练习过哪些有趣的绕口令?
欢迎留言和阿研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