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时代潮流发展的名言】孙中山“世界潮流”题词考

时间:2023-03-23 16:56:0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时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正像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公开讲话中已经第五次引用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这句名言,而鲜为人知,这句话最初是为近代甘肃名人黄文中一部译著的题词,今年也恰逢题词100周年。

● 黄文中1933年留影

黄文中(1890—1946),字中天,甘肃临洮人。近代陇右著名的民主人士、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楹联家,以才名盛于当时,有“陇右才子”之誉。1917年,怀揣救亡图存理想,黄文中典卖房舍赴日留学,在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期间,师从著名学者植原悦二郎学习《日本民权发达史》。1920年行将毕业之际,他在老师支持下开始翻译这部著作,“乘暑假之暇,即着手翻译,冀以遍飨我国人”(见黄文中《日本民权发达史》译本自序)。付梓前,孙中山先生有感其民权与历史的主题,欣然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题词,由此,这句话被誉为孙中山传世名言之一享誉海内外。然而,历来对题词的时间、地点等都众说纷纭,笔者借编纂黄文中年谱之机,考证各方史料,以求最大程度还原其史实。

●商务印书馆出版黄文中《日本民权发达史》译著

一、并非在日本题词

历来谈到这句名言,许多资料都记载是黄文中留学日本期间,面谒中山先生,并得以题词。如林尚斌文章《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华章》写道:“书稿翻译完成后,黄文中便携书稿拜谒了当时也在日本活动的孙中山先生,先生欣然挥毫,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一幅蜚声寰宇的千古名言”(见《档案》2014年第七期)。再如,张忠诲文章《孙中山著名题辞考辨》,称题词是1918年左右,孙中山“在日本期间为中华革命党人黄文中书写了这个著名的题辞”(见2003年7月1日《北京日报》),幸好黄文中自己在译著序言里说得清楚,“民国九年夏,卒业试竣,乘暑假之暇,即着手翻译”,乃是1920年夏他才着手翻译,又何来孙中山在此前一两年便于日本见到译著。再如,张晓东文章《孙中山为黄文中译书题词》说,“书稿译成后,黄文中携带去面谒当时也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曾抚其肩膀恳切教诲:进取精神可嘉,当致力于中华民权的宣传与建立。并称誉该译著‘对研究日本民权颇有裨益’,欣然命笔”(见2012年1月5日《人民政协报》)。所记甚至连对话细节都有,但不知从何考来,却未标明出处。然令人遗憾的是,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纂的《孙中山年谱》,此前后三四年,也即黄文中留日的1917-1920年,孙中山并不在日本。陈鹏仁先生《孙中山在日本》一文更详细记到,1916年4月27日孙中山由东京回国,直到1924年11月23日北上天津受阻,才绕道日本,于30日匆匆又离开。可知,二人不可能在日本见面,更遑论题词。

● 译著扉页为孙中山先生题词

二、题词的地点和细节

在相关文章中,都提到类似前述张晓东一文中,孙中山会见黄文中并加以勉励的细节。从目前资料可见,较早记录也较为权威的,是临洮县退休教师韩达的文章《黄中天先生奇闻趣事缀辑》写着:“书稿完成后谨呈孙中山先生审阅并面谒赐教。中山先生曾抚其肩膀恳切教诲:进取精神可嘉,当致力于中华民权的宣传与建立。称誉该遗著‘对研究日本民权颇有裨益’,并欣然挥毫在该书稿上题词曰……在这幅题词的右侧,原有黄文中写的‘总理为拙译《日本民权发达史》题词’小字一行,字迹隽秀,相映生辉”(见《黄文中楹联诗文书法珍存》第158页)。韩达系黄文中侄女黄国珍之子,所记较为可信。然而遗憾文中未详细说明会面的地点及时间。2017年2月19日,笔者因编纂《黄文中楹联纪年》之须,请黄文中之女黄国梅女史亲自询问韩达先生,韩先生说他曾听黄文中老邻居、民国省教育厅科长苏珍说,是黄文中自己讲过,孙中山题字一事在1920年岁末其回国以后,但二人曾否见面,已不确定。此外,兰州大学教授柯杨少时曾与黄文中比邻而居(黄文中与苏珍,均租住其父柯与参宅院),他也回忆说,曾亲眼见到黄文中逝世前几年,孙中山题词的锌版就摆在其书桌之上,“文中先生的写字台上,总立着一个小镜框,其中就夹着孙中山先生早先题赠给他的那段名言。有时他坐在书桌前,凝视着这个镜框出神,偶尔也会来一声长叹”(见柯杨《洮阳名士 陇上奇才》)。黄文中的学生何天祥也回忆,黄文中身前曾在课堂上讲过题词的经历:“黄老师对这本书和这个题词,不无自豪。还特别说起,孙中山的这几句话,是专门为他的这本译作题写的”(见何天祥《一点钩沉线索》,1995年4月20日《兰州日报》),亲属、邻居、学生都曾听当事人讲过这段经历,可见,孙中山确为黄文中题过词,但又不能确定,二人是否见过面,而流传多处的“对研究日本民权颇有裨益”等赞语又从何而来?仍待进一步考证。

从黄文中同学张勘为其译著所作序言可知,1920年秋,黄文中尚在日本;且黄文中自序写道:“初译时,即在海外函商同意由世界丛书社审查,商务印书馆出版。译毕,即将译稿并原本邮寄该社,该社转托戴季陶君审查”。可知,此书成稿最先是邮寄国内,联系出版,此时孙中山应也未见到书稿。后来,黄文中请在日留学相识的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江庸作序时提到:“庚申冬,陇右黄君文中,自日本明治大学卒业,归至京师,以其所译日其民权发达史,匄余为序”,可知黄文中是1920年入冬之际带着书稿回国,并到过北京,;而在存世他于北京自制的镇尺题字落款(“民国十年一月”、“中天自制于北京”)可知,至少1921年1月,他仍在北京逗留。而其亲属、学生所述,黄文中也正是这段时间请中山先生为其题词。然而据《孙中山年谱》,1920年11月25日前中山先生在上海,后就一直广州,那个时间并未到过北京。

黄文中既想请中山先生题词,为何先要去他不在的北京?从自序可知,黄文中是去联系世界丛书审查委员会,询问正在审查的书稿,毕竟只有审查通过,才有付梓希望,否则题词也无意义。这一点,在一年后他写给世界丛书审查委员胡适的信中也说明:“文中去年在东京翻译之《日本民权发达史》早经邮寄贵社。贵社托戴季陶先生审查,时逾一年之久,已否审查完竣,盼望殊殷。”(见《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二十八册)。11920年,胡适、蒋梦麟等发起“世界丛书”编纂计划,当年3月26日,胡适在《北京大学日刊》登出他手订的《世界丛书条例》,其中写道:“本丛书的目的在于输入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关系的学术思想,先从译书下手,若某项学术无适当的书可译,则延聘专门学者另编专书”“本丛书无编辑部,只设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后,亦可作为丛书之一部”“本丛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发行,现已委托国立北京大学蔡孑民、蒋梦麟、陶孟和、胡适之诸先生组织本丛书审查委员会”“国内外学者有愿担任编译者,望将所愿编译之书名或已成稿件寄交北京大学第一院胡适之先生,或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转交,以便通函接洽”(见胡适史料拾遗(中),《历史档案》2005年第一期)。可知,黄文中即是得知此讯而积极投稿,先按照《条例》要求“通函接洽”,此后放心不下的他,归国后又赴京拜访审查委员会当面协调。而世界丛书委员会当时是委托有留日经历的戴季陶代为审查,但后来却未见戴之回复,并且当时委员会已联系商务印书馆同意出版,且已经排版,还给黄文中都支付了四百元稿费,但因“政治审查”等原因(如一些文章所题,是因为一些敏感内容涉及当时时政,出版多有不便),一直未等到正式出版,不能久等的黄文中,1921年初才遗憾返乡。

黄、孙二人当时在不同地方,但确在这个时间段完成了题词,笔者做了两种推测。第一种是,1920年冬黄文中归来时,先到上海,在面谒孙中山后又转去北京联系审查等事,可江庸在序言又写是“(黄文中)卒业,归至京师”,大抵从日本乘船从天津港到岸、再到北京的可能性更大,而他归国后赶到北京,就是冲着“世界丛书”而来,目的性很强,先到上海的可行性不是很大。且戴季陶此时正在上海,但从他给胡适的信中得“此刻戴先生如果审查完竣甚好,倘不暇顾及,何妨另请一人审查,俾早日出版”(见《他人致胡适信》),可见知他也未联系上戴季陶,进一步证实,他或未去过上海。第二种可能,就是黄文中在北京逗留无果后,启程再拜谒中山先生(此时孙已到广州),然后请孙题词后返回甘肃,可黄文中大费周折从北京转到广州、再从广州返回甘肃,对一个刚归国的毕业生来说,这样绕一大圈只为请求题字的行程也不太可行。而在当时来看,此书尚处在能不能出版的审查之中,黄文中再大费周折,事先或事后去趟上海、广州请人题词(且能不能给他题词也是未知数),时间、动因、行程各方面似都不成立。

那题词从何而来?笔者在《孙中山全集》中发现了一点线索,或许黄文中是去信求字,流传所谓孙中山赞许的那几句话,正是回信。《孙中山全集》记载,黄文中回国前夕,1920年9月9日,孙中山复信甘肃留日同乡会,谈了些时局看法,最后提到“诸君今尚为纯洁之学子,甚愿一本进取之精神,行高超之理想,课余之暇,于革命一途,深加研究,庶国家之新机不绝也。倘有所见,不吝笔札,愿共商焉”(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321至322页)。值得一提的是,黄文中正是甘肃留日学生同乡会的理事,五四运动后,他与同学陈春基等组织留日学生同乡会,发起反袁活动,驱赶驻日公使陆宗舆归国,此时政治热情高涨,很有可能就参与了这封写给孙中山的信。也正因这次通信,他与孙中山建立了联系,并在完成译著后,想到先生信中“倘有所见,不吝笔札”的嘱咐,寄信给孙中山请求题字。综上考虑,更为合理的可能是,孙中山是在1920年底至1921年初,应黄文中来信所请,为其题字。此时,黎元洪也寓居天津(见《寓居天津时期的黎元洪》,2014年11月17日《天津日报》),黄文中一并请这两位民国政要为其题词勉励。

● 1922年黄文中致胡适信

三、与海宁潮无关

谈到浩浩荡荡的潮流,很容易想到海宁观潮。果不其然,也有不少资料记载,这句名言最初是在1916年孙中山赴海宁观潮后所写。如《孙中山人生箴言》一书所载,“关于这一题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主要有两种。主流的看法认为,题词与孙中山1916年海宁观潮有关。当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孙中山偕同夫人宋庆龄,及张人杰、朱执信等人专程从上海到浙江海宁盐官观潮。面对奔腾而来的钱塘潮,孙中山深有感触地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名句。孙中山在观潮后,又在多种场合下讲到‘革命者必须应乎世界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样类似的话语。”该书编者也指出,另一种来源即是孙中山为黄文中译著题词,但他倾向于海宁观潮为主要来源。然而,这些记录只是停留在“望文生义”的阶段,却未提供可靠的证据

据《海宁市志》记载,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的确到过海宁观潮,之后回上海,却只写了“猛进如潮”四字。徐建明《孙中山海宁观潮琐忆》等文章都详细记道,孙中山此行观潮是好友许行彬盛情邀请而来,观潮后他转赠许行彬“‘猛进如潮’条幅,字体为十二公分的榜书”(见2010年8月9日《联谊报》)。浙江当地媒体《南湖晚报》等也做过详细报道,其题字解放初仍在,1995年海宁市委将‘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确定为海宁精神,激励海宁人民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为何这四字百年以来流传有序,还被写入“海宁精神”,而相反,更有名的“世界潮流”一句,如是同时所写,海宁方面却未见流传、也未曾关注,只说明孙中山当时确未在海宁写过“世界潮流”那句话。显然,白纸铅字印在黄文中译著上的题词更为可信。

● 黄文中为杭州西湖天下景题匾

四、题词的去向与出版

谈及这个珍贵的题词,也颇为波折。孙中山题词原稿在黄文中交由世界丛书委员会后便不知去向,黄家后来保存的,只是商务印书馆最初排版用的锌版。黄文中女儿黄国梅女史所述,锌版一直保存家中,后来在“文革”时连同黄文中书稿等遗物一起焚毁。因黄文中回乡后曾去信向胡适询问出版进展,后来也有人说,“不知怎么搞的,这个题字却到了胡适手里”(见田世英《一桩未了的公案》)。

黄文中与胡适如何联系?1921年10月28日,等候丛书社消息一年无果的黄文中,向商务印书馆编辑李石岑寄去一封信,请他转寄丛书审查委员胡适。后李石岑将信转予胡适,全信如右:

“世界丛书社审查委员胡适之大鉴:文中去年在东京翻译之《日本民权发达史》早经邮寄贵社。贵社托戴季陶先生审查,时逾一年之久,已否审查完竣,盼望殊殷。文中前在都门,收贵社交给稿费洋四百元,虽托津浦铁路局友人赵仲育先生就近代办未完手续,迄未奉到贵社具体回示。此刻戴先生如果审查完竣甚好,倘不暇顾及,何妨另请一人审查,俾早日出版。因原著者及友人纷纷函索译本,愧无应命,特此函询。鹄侯回音,并颂撰祺。黄文中鞠躬,自甘肃教育厅。十月,廿八日”(见《他人致胡适信》,《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二十八册第153至154页”)。

此信只是证明,胡适曾参与过黄文中译著的审查,或其间见过孙中山题词,题字原稿究竟在何处,至今已无处可查,是否被胡适占为己有,也无确切证据。倒可以肯定的是,黄文中给胡适去信,也没有收到满意的回复。更为沮丧的是,他一等三年无果后,书稿竟被世界丛书委员会或商务印书馆遗失。

1924年9月,等候无望的黄文中竟然决定重新翻译此书,他说“去岁九月,余于甘肃省署公余之暇,又开始修改重译,预计年终,即可蕆事……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十五日”(见黄文中译本自序)。然而好事多磨,两个月后,他因敢于直言,抨击当时甘肃军阀,受到暗害险些丧命,二次重译的书稿也一并遭到洗劫,如他自己回忆“拙译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一册,甫经译完,即被暴徒并皮包劫去,较诸李涉之遇盗求诗,欿然奚似!岂介绍民权学说,亦必以碧血换来乎?”(见黄文中译本自序)。养病在床三个多月,等身体恢复之时,当年一心追随,为他题字鼓励的中山先生已溘然长逝。1925年3月中旬,伤病刚好的他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悼念孙中山活动,“革命尚未成功”,他遂以“临洮再来人黄文中”自称(见黄文中所题楹联落款)。他又下定决心,三译其稿,终于几经周折,到1925年6月完成,他又直接联系商务印书馆,1926年6月,商务印书馆将此译本纳入“历史丛书”正式出版。此书及孙中山题词也自此广为流传。

黄文中在书中阐明自己“译书之希望”,他说“惟是我国民不甘自处于弱昧乱亡之地……愿我国民取日人之所长,益自己之所短,具绝大之决心,以百折不回之精神,与‘自由敌’‘恶势力’奋斗,扩张自己之生活范围,增高国家之地位耳”。他的坚持也得到更广泛的呼应。此书出版后即受到欢迎,1927年7月的《小说月报》及12月的《晨报》都曾刊载广告予以推介,1927年10月,民国甘肃省政府也对黄文中翻译之举进行嘉奖:“褒奖省立第一中学训育主任黄文中,以其所翻译之《日本民权发达史》简明透彻,堪供中等以上学校教授东洋史参考之用。奖金二百元及奖状随令附发”(见《省府公报》1927年10月14期)。后来的1929年1月、1933年10月,该书又两度再版,存世至今,共三个版本。

在1929年再版时,商务印书馆评价这部书说:“凡日本维新进取之要旨,宪政发达之精神,民权运动之经过,皆毕具无遗。黄君译笔简拔,词旨透辟,且加以案语,解释奥义,洵足为立宪国家之盛准,法治人民之彝鉴”。时光亦如潮水,距离孙中山先生题词已整整过去一百年。百年中国,风起云涌,潮流澎湃,这句名言,也承载着它的历史光芒,在今天仍然焕发着时代气息。

● 王家安著《黄文中楹联纪年》

作者王家安,系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此文原载2021年10月14日《团结报》,刊发时略有增改。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