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玉,但不雕刻就成不了装置。有美质,但不学不会成为君子。——(汉)汉英《韩诗外传》卷8 [翻译]是美玉,但不雕刻也不能成为可以使用的东西。具有良好的品质,但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
【链接】
《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逸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
【翻译】
宝剑虽然锋利,但是不经过磨砺,就不能截断东西;人的素质虽然很好,但是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提高。
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
——(汉)《淮南子·人间训》
【翻译】
山达到足够的高度云团就会兴起,水达到足够的深度蛟龙就会出现,君子研究学问达到足够的程度福禄就来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汉)戴圣《礼记·学记》
【注解】
(1)知:明白。
(2)道:事理。
【翻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明白事理。
【链接】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而且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包括《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做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汉)戴圣《礼记·学记》
【翻译】
通过学习,然后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通过教学,然后才能感到自己还有疑难不懂的问题。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汉)戴圣《礼记·儒行》
【注解】
(1)祈:求。
(2)多文:知识多。
【翻译】
不求积攒很多财物,知识多了就是很富有了。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翻译】
凡是想建立功绩、成就大业的人,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链接】
王符
王符,生卒年不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学者。
王符性情耿介,不苟同于世俗,于是终身不仕,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抨击时政之得失,取名为《潜夫论》。
其所著《潜夫论》共36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翻译】
即使再圣明的人,也不会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即使再卓越的人才,也不会一生下来就有才能。
【链接】
王符论学
关于学习,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出如下观点:
其一,学习要重疑问。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能随便接受旧说,即使对“先圣遗业,莫大教训”,也要“博学多识,疑则思问”(《潜夫论·叙录》),这样才是做学问的上乘之道。
第二,学习要重方法。学习时尽量凭借有效的手段来学习。《潜夫论·赞学》说:“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愿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能假之以自彰乎?”这犹如再能跑的人,不如乘车快,所以,学习如果忽视了方法,那么虽智力相差不到百倍,而成效则差于万倍。
第三,学习要重互助。《潜夫论·赞学》说:“圣人天地之所贵者人也。”他们所追求的是学问,而学问是人与人的经验与成效的结晶,非任何一个人所能为,所以学习时要与周围人交换其所知,切忌闭门读书,不相往来。
学则正,否则邪。
——(汉)扬雄《法言·学行》
【翻译】
学习能使人走上正道,否则就会步入歧途。
【链接】
扬雄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著名学者,著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
扬雄本姓杨,由于他喜欢标新立异,易姓为扬。
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所以后世有“扬马”之称。晚年时扬雄对辞赋的看法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他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扬雄关于赋的评价,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也很有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有一定成就,并且是一位模仿大师,他曾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
在《法言》中,扬雄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见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
——(三国)徐干《中论·治学》
【注解】
(1)逸足:善于奔驰的蹄子。
(2)不闲舆:不能熟练地拉车
【翻译】
马虽然有善于奔驰的蹄子,但是如果不能熟练地拉车也不是好马;人虽然有天生优良的资质,但是如果不学习道理也不是君子。
【链接】
徐干
徐干(170—217),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潍坊市)人。三国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少年勤学,潜心典籍。建安初年,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中郎将文学。
徐干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其《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被曹丕评为“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其主要著作是《中论》,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建安七子中只有徐干以《中论》数卷跳脱建安七子的泥泞,自成一家。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三国)徐干《中论·治学》
【翻译】
学习,可以使人精神开朗,思想通达,心情愉悦,品性得到修养,这是圣人最大的事情。
【链接】
《中论》
《中论》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作者是三国时的徐干。
此书写作的主旨是:“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翻译】
要有才能就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能,没有坚定的志向也就不能抓好学习。
【链接】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10年。10年中,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扶天下之志。在隆中隐居期间,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娶黄承彦之女黄月英为妻。
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良田之晚播,愈于卒岁之荒芜也。
——(晋)葛洪《抱朴子·显学》
【注解】
(1)愈:超过。
(2)卒年:终年。
【翻译】
肥沃的土地即使播种得晚一些,也比让它终年荒芜好得多。
【链接】
葛洪
葛洪(284—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葛洪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葛洪一生主要从事炼丹和医学,既是一位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又是一位从事炼丹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葛洪反对“贵远贱今”,强调创新,认为“古书虽多,未必尽善”,在实际的行医、炼丹活动中,坚持贯彻重视实验的思想,这对于他在医学上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葛洪阅读大量医书,并注重分析与研究,在行医实践中,总结治疗心得并搜集民间医疗经验,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百卷著作《玉函方》。由于卷帙浩繁,难于携带检索,便将其中有关临床常见疾病、急病及其治疗等摘要简编而成《肘后救卒方》3卷,使医者便于携带,以应临床急救检索之需,故此书堪称中医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葛洪对以前的神仙思想进行了总结,证明神仙长生的实存性,在道教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葛洪还发现了汞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第一个将狂犬的脑子敷在狂犬病人伤口上来医治狂犬病的人。
饰治之术,莫良乎学。
——(晋)葛洪《抱朴子·崇教》
【注解】
(1)饰治:培养。
【翻译】
培养自己的方法,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链接】
《抱朴子》
《抱朴子》为东晋时期葛洪所著,分为内、外两篇,后来被作为道教经典。
《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外篇”包括50篇,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是有关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抱朴子》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