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张潮的《幽梦影》。“在城市以绘画为算术,以盆景为花园,以书为朋友。
”画幅和盆景,家中虽有,但是不嗜,最爱的还是书籍。“又买了三箱书,你又不看。”先生看着我书房,又多了三个纸箱,笑着说道。
“谁说我不看,我已经看了三四本了,我是打算拿来看一辈子的。”我急忙解释道。“你才是真正不看书的。”
他笑了笑,继续躺平,刷他的视频去了。这样的斗嘴早已习惯了,也不会发生冷战。
本来是彼此不干扰的,但今日请人大扫除,我看着一屋子的书,不知道如何捯饬整理而发愁,他也只是顺便进来看望一下而已。
居住于城市中,又身处在17楼的高层,没有庭院可以洒扫,没有花草可以侍弄,唯一能让人安住的,便是一个人,静静在书房遨游学海。
两个女儿也习惯了酷爱读书的妈妈,只要我招呼一声,也会与我一同窝在书房里,各自看各自的书,偶有干扰,大多静处。
这三箱书是300本大家小书,是前段时间在古书店群内,毫不犹豫抢购来的。名为收藏,实为学习,也是贪欲。
每一本一旦开启,我是一定会写写画画的。所以一定是“书非买不可读也”。
随机开启了一箱,拿出来的竟然是《红楼小讲》《<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随之知道了《<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每一本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人至中年,读书不是为了升职加薪了,也不止为了拓宽视野,更多是为了安顿自己。昨日读萨孟武先生讲到贾母打牌作乐时,瞬间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书本,真的是成本最低的奢侈品。300本书,一辈子都看不完,但一起也就一两件衣服或是一顿没有茅台酒的应酬饭钱。
大家小书,每一本都不厚,平均下来15元一本。所谓“大家”,全是学有专长的老一辈学者。所谓“小书”,是所选著作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但是小而精,浓缩了大家的毕生智慧,读来津津有味,又通俗易懂。
对于文科基础不扎实的我来说,遇见这套书是刚刚好。我没有大家们的文学素养,只能现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望得更远。
“你是我见过的真正在看书的人!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同学在询问近况时,发自内心地说道。
6月份以前,我几乎是看书必发朋友圈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何,看到好的段落和文字,见到好的著作和情节,就按捺不住要分享的心情,总是会放上一张读书的照片和一大段心得体会。“才女”的名号,自然也就被喊上了。
可总觉得,这样的分享,似乎并无太大意义。更为烦躁的是,亦舒说过一句话,影响力很大,她说人总是缺什么,就喜欢炫耀什么。所以每次我在朋友圈,分享完米兰文萃和米兰书阁以后,总觉得自己就在炫耀读书。
久而久之,每每发圈,每每不爽。其实并不是在意她说了什么,而是觉得似乎就有了炫耀之嫌。加之响应者、交流者寥寥,朋友圈似乎都在自说自话,越来越觉得群处的孤单,还不如退而守一不移好了。
我是真正的,以书籍当友朋的人。所以当我看《梦里花落知多少》这篇文章时,对三毛在文中描述的那种嗜书如命的感觉,深有同感。
“我偶喜欢,将读书当做永远的追求,甘心情愿将余生的岁月,交给书本。如果因为看书隐居,而丧失了一般酬答的朋友,同时显得不通人情,失却了礼貌,那也无可奈何,而且不悔。”
因此,为了能更专心的读书和写作,我下决心戒掉了朋友圈,从不看,到不发,好像并没有阻碍社交,所以也不悔。前日大学同学问我,是不是闲下来,就喜欢有人找你聊天。我说几乎不主动找人聊天。
因为我有最好的朋友,便是书本。还有书本的朋友,就是好茶,音乐。一个人独处,一壶茶,一本书,一支曲,便是最丰富而安静的时光。
我有好多好多书要读,有好多好多问题要思考。即便是奢侈无用之读书,之思考,我也不愿意将整日的时间,放在“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上。
我下决心戒掉了碎片化阅读。看书学习的时候,将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干脆扔得远远的。实际上,能紧急到必须要时刻守着手机的事情,真的少之又少。
于是如今便有了,每日日更一文中,“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