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金曲奖颁奖典礼上出现了有趣的场面。
主持人在介绍周华健出演时称他的演出为“中文歌坛真正的哥哥级”。
但周华健一上台,立马澄清: “我不敢当什么大哥。”
“多年媳妇熬成婆,我的上头还有大哥”。
于是,周华健请出了他的大哥,李宗盛。
李宗盛笑呵呵出场,台下纷纷起立致意,掌声雷动。可老李也没风光几分钟,因为真正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罗大佑!
很多人听李宗盛的歌长大,李宗盛则说:他是听罗大佑的歌长大的。李宗盛和周华健,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罗大佑身后,心甘情愿当“小弟”。
一台晚会凑齐了三位歌坛大佬同台,场下观众还以为主办方是为了收视做得努力。
殊不知,台上的三位大哥筹划出了歌坛上史无前例的“大事件”。2008年的7月25日,一支名为“纵贯线”的乐队横空出世。
纵贯线的“饼”,画得非常大。一方面是“捞钱”、一方面是拯救歌坛。彼时歌坛低迷、江河日下,急需一股强有力的风潮给沉闷的歌坛带来新鲜空气。
殊不知,这支被歌坛寄予众望的“限定团”,开始的时候有多风光,结束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2009年初,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组成的纵贯线,在央视春晚上演金曲串烧。
别看四人年龄加起来上百岁,可他们当年组队,志气昂扬不输年轻人,称自己是时候出山“拯救”华语乐坛了。
从商业成绩看,“纵贯线”无疑是成功的,光演唱会收入就达到4.64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亿元),让原本还担心他们“廉颇老矣”的演出方,出乎意料地赚了个盆满钵满。
可因组团“一年”,这时间一到,纵贯线的表现就将被盖棺论定。
如今回头再看,他们是真的实现了“振兴歌坛”,还是在捞金玩票?
就事实而言,纵贯线开始的时候风光,结束的时候狼狈。行程过半的时候,团队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疲惫。藏在光鲜亮丽的门票数字背后的,是他们无法言语的“心酸”。
组队半年就想跑路
当年,纵贯线巡演入账9个亿,平均每人唱酬2000多万的数字背后,也是四个平均年龄47.5岁的男人,一年里满世界跑的结果。
纵贯线回到小巨蛋收场时,李宗盛感慨万千,感叹这一年旅途,飞行超过20万公里,回家的感觉真好!
再到《康熙来了》上,主持人还以为纵贯线意犹未尽,问周华健:“有没有后悔最初只定了一年?”
周华健却大吐苦水:“累到后悔,一年太长了!”
当初要不是签了一堆演出合约,他们可能半路就解散了。
周华健累到想“跑路”是有迹可循的。
纵贯线频繁录综艺期间,他曾遭遇身体不适。平日活泼话多的周华健,蔫蔫样子,唱歌费劲,让歌迷心疼不已。
但按理说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龄最小的张震岳,没想到也叫苦连连。
据张震岳回忆,一年下来50场演出,每天几乎在交通工具上度过,体力都被挤干了!
所以,就在纵贯线粉丝不舍求安可,偶像本人内心却是急着转身说再见,称“解散是解脱”。
令人意外的是,年龄最大的罗大佑,反倒没表露太多体力困扰。
纵贯线面临解散之际,他更关心的是自己“失业”怎么办?
毕竟,如今的华语乐坛已不唱“之乎者也”,改成“哼哼哈嘿”了。
其实这并非是罗大佑杞人忧天,因为他的“事业危机”确实来得很迅猛。
2017年,罗大佑在小巨蛋开唱。
遥想当年纵贯线巡演时,台下观众济济一堂,可到了罗大佑的个人演唱会,却是星星点点,延迟开场。
事实证明,以教父罗大佑的号召力,他已经撑不起一场小巨蛋的演唱会了。
聚集了张宇、林俊杰、陶喆、辛晓琪、戴佩妮、李泉等歌星压阵,也难逃实际“售票加赠票才出票六成五”的惨状。
巨星凑一起写不出一首歌
纵贯线的“狼狈”,表现在体力上,毕竟岁月不饶人。
他们的“尴尬”,也体现在他们作品的更新速度上。
以至于他们喊出的“做音乐”口号,像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起初,外界的确很看好纵贯线,四人加起来共发行过70张个人专辑,发表了近600首作品,而且还多是华语经典级别。
可想不到,理想巨轮撞上现实冰山,四位才华洋溢的创作人聚一起,最初竟搞不出一首作品。
春晚期间,纵贯线按理说要唱一首新歌。但当时由于内部讨论不一,四人花了一个月,只写出了一首《亡命之徒》。
因为不太符合春晚氛围,后改名为《出发》。
周华健经纪人对此就吐槽,看纵贯线讨论创作就是受罪!
别看台前四人捧夸对方,和和气气,私下谈及工作,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而作为乐队音乐总监的周华健,偏偏又是老好人,谁的意见都不否决。
到最后,“谁喊的声音大”来决定听谁的,这后台混乱程度,想来就是一团糟糕,让人身心疲惫!
当然,在纵贯线计划表里,本就打算结束巡演的09年底,出一张全部由新歌组成的专辑。
专辑最后出了。
先不说歌曲效果,看看大佬们是如何做出专辑的,又会感叹他们真是够折腾!
由于纵贯线一直跑巡演,过的是吃盒饭,睡酒店的奔波生活,因而就没了黄金录音棚的待遇。
周华健爆料,他们是在酒店盖被子录的音。
被子不够隔音,就让酒店服务生找床垫,四周勉强用床垫搭起空间,再在上头盖上棉被。
就这样,几位华语乐坛的巨星们,靠着几张酒店掉灰的床垫,勉强完成了他们的demo录制。
那么新歌出了,市场反应如何?
除了主打的《亡命之徒》,大家对纵贯线印象更深的,还是那些经典老歌。
像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李宗盛的《凡人歌》《当爱已成往事》,周华健的《朋友》《花心》,张震岳的《爱的初体验》《再见》等等。
这在当时遭到不少质疑,认为一支乐队唱的却是成员自己的成名曲,这显然是在“吃老本”。
当时,大家还想着伍佰、赵传加入纵贯线,那就很有看点了。
可当粉丝心愿传到本人那儿,对方脸上却写着拒绝。
伍佰说得委婉,称自己和纵贯线的理念不合,而且,他自己的China blue乐队磨合得更好:
“我们成立了17年,不是才玩几个月,眼睛闭起来都可以弹。”
赵传回应得就更直接了,被问到“纵贯线哪位发展最好”时,赵传沉默一会后说道:“都没有”。
赵传还批评了纵贯线“作品创新缺失”,除了张震岳有新作品,其他人基本是停顿的。
纵贯线拯救不了滚石
当然,赵传这话说早了。
李宗盛在2009年的圣诞节,姗姗来迟交出了他的中年大作。
别看他乐呵没正经,一会忽悠说队名应该叫“南宝丸”,一会开玩笑说自己要写“男人不是女人的港湾”。
结果这首《给自己的歌》,李氏腔调依旧,但还多了他这年龄全新的哲思。
第二年,《给自己的歌》以一票优势赢了周杰伦《超人不会飞》,拿了金曲奖最佳年度歌曲。
不过由此看来,仅靠李宗盛这一首歌,纵贯线“作品救市”的初心仍未算实现。
而且不仅救不了音乐市场,连滚石一家公司都处境艰难。
纵贯线此番组队,暴露出的更有“滚石唱片没落的狼狈”。
纵贯线的成立按官方说法,是源于滚石老板段钟潭的红酒撮合。
听起来情怀满满,重回华语音乐全盛时代。
可打破理想滤镜,现实是“滚石已回不去他的全盛时代”。
千禧年互联网崛起,实体唱片业一蹶不振,滚石也成了大环境的受害者。
同时,其内部当家歌手纷纷出走,更致其大伤元气。
作为当年两大销量保证的陈淑桦与赵传。
前者因个人境遇,早早隐退,不问世事。后者销量下滑,被公司高层无情放弃。
还有很多滚石歌手,则因滚石管理不当等多种原因,合约到期后选择走人。
回望曾经,全盛时期的滚石群星闪耀,也财大气粗。
当年,张国荣复出乐坛,投奔滚石。
滚石拿出空白支票,让他填上他希望的数字,称无论写多少,滚石都满足他。
张国荣签了,但数字那栏只写了两个字,情义。
多年后,滚石举办成立周年演唱会,表面看同样是情义的相聚,现实环境却大为变样。
一边,脱离滚石的赵传在媒体前感慨,自己本以为会老死在滚石,可结果自作多情,自己的前途并没有得到对方重视。
另一头,滚石创始人段钟潭,也在诉苦做音乐的烦恼,称如今滚石签约歌手,只有当年十分之一。
而他自己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亏损,在探索中艰难前行。
倘若纵贯线当年的出山,被看成中年人在后浪时代的谋生捞金之举,狼狈程度未免又增几分。
这四人拼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所谓的乐队新鲜感早已体验完毕。
最终,让“最近比较烦”的老段一解经济之忧,还清投资失败欠下的债,原来这才是背后现实矛盾所在?
可即使如此,纵贯线这单一品牌的成功,对于滚石的未来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只能一时救急。
如今多年过去,还有很多粉丝追问,纵贯线何时重返乐坛。
因为即使他们在“捞金”,放眼偌大乐坛,也没有哪个歌手,像他们“捞得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