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烹饪技巧名言】美食制作中的行话俗语,蕴藏着烹饪美食的大道理

时间:2023-03-15 04:06:4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指南:美食料理的俗语,语言精炼、朗朗上口、好记、道理深刻、易于应用,是人们在古今美食制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非常多的行话俗语,有的有文字记载,有的在民间流传,有的只出现在某时某地。对于很多美食制作中的行话俗语,如今的美食爱好者很多都没有听过,或者听不懂。这些不起眼的美食制作行话俗语,却蕴藏着烹饪美食的大道理。本文将通俗易懂的给大家介绍常见的美食制作中的行话俗语,揭示这些行话俗语对现在制作美食的重要意义。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一——“穿衣”

"穿衣"是挂糊的行话,非常形象的指明了挂糊的方法,就是在肉的外面再裹上一层糊状的物质。按菜肴的特点、要求,将整个或改刀的动植物原料,用淀粉等辅料调制的粉糊裹抹,加热后使原料表面形成厚壳的一种烹调辅助手段。调制粉糊的原料很多,主要是淀粉、面粉、米粉、玉米粉、鸡蛋、水或油、发酵粉等。在用油炸的方法烹制菜肴时,由于使用原料的体形较大或者原料又带有韧性,油炸时,火旺、油温高,炸制时间较长,菜肴在质量上又要求香酥松脆,这就要在烹制之前对原料先"穿衣"。糊的种类犹如人穿的衣服,有热天穿的(薄),冷天穿的(厚),对于美食食材来说,质地嫩,水分多要求糊浓稠一些;质地老,水分少要求糊稀薄一些。

挂糊——挂糊后要立即炸制,避免糊脱落

挂糊炸制后——口感香酥松脆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二——“唱戏的腔,厨师的汤”

一语道破汤在厨师制作美食时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大部分美食爱好者对汤的认知只局限于“喝汤”或者汤的营养。“唱戏的腔,厨师的汤”通俗易懂的揭示了汤在美食制作中重要地位,是美食制作中当仁不让的“灵魂”之一,各位美食爱好者不容忽视汤在制作美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制汤在美食行业中称吊汤或汤锅。制汤技术的重要性由汤在烹菜中的作用决定∶汤可以作为鲜味调料,在许多菜肴中起到增鲜作用,如开水白菜、烧二冬等;汤可以作为汤菜的主料,与其他原料一起共同组成菜肴,如高汤燕菜等。制汤的原理就是将动植物原料如鸭、鸡、排骨、牛肉等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鲜味的原料,放在水中较长时间煮沸,使其所含的成分溶于沸水中,成为鲜醇美味的汤,提供给烹调菜肴时使用。另外,一碗味道醇香的阳春面,一定离不开一锅味道鲜美的高汤;舌尖上的美食——火锅,除了底料外,保证美味最重要的食材就是高汤了;高档干货原料“燕翅鲍”,只有在高汤存在的情况下,其出众的鲜香味才能被激活......

厨师的秘密武器——高汤

高档干活原料香味的激活剂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三——“猪肝下锅十八铲”

猪肝、猪腰等动物内脏,除了清洗和去除异味较为复杂之外,保证制作出鲜嫩脆爽的口感也至关重要。“猪肝下锅十八铲”的俗语,是多年烹制猪肝的老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爆炒这类食材的菜肴时,要保证其“脆嫩爽滑”的口感,火候是关键,处理好的猪肝片下锅时油温要达到六成,旺火热油,从下锅开始计算,快速挥舞着一铲、两铲、三铲……到十八铲时便将猪肝端离火口,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一份脆嫩爽滑的爆炒猪肝便可呈现。

火旺、快速翻炒18下即可

脆嫩爽滑的爆炒猪肝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四——“葱椒,葱椒,千刀万刀”

葱椒,葱椒,千刀万刀,意指制作"葱椒"调味料的加工要求。形容经刀工处理加工出的"葱椒"调味料呈极细小的碎茸状。制作方法是∶将花椒(洗净)斩碎,加葱白一同折碎,再用料酒浸泡。其比例为花椒碎末200克、葱碎末50克、料酒50克掺和一起即成"葱椒",多用于凉菜味汁的调制。当然,现代烹饪手法很多由机械代替了。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五——“切段不出寸,出了寸,有人问”

切段不出寸,出了寸,有人问,意指经刀工切制原料的质量及原料成形规格的要求。如切制青菜段,长度不可超出一寸,若超过一寸长,就会引来相关人员的指正。超出一寸长的青菜段,不但会影响到成菜的外形美观,也会造成食客吃相的扭曲,因人们的口形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有人评论说∶中国人吃相的败坏,是由厨师劣质的烹饪手艺造成的。此言虽有些过头,但值得深思和警示厨师。中国传统刀工技艺精湛,对原料成形规格的大小、长短、薄厚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过去手艺人恪守行规,不敢马虎。这句俗语提醒我们美食爱好者,菜肴改刀不仅是为了美观,还应该考虑客人们是否便于食用。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六——“码芡”

"码芡"是上浆行话,就是按菜肴特点将动物性原料在加热前用淀粉、蛋液等辅料拌和加热后,使原料表面形成浆膜的一种烹调辅助手段。上浆是炒、汆、滑熘、软熘等烹调方法常用的技法,适合于质嫩、型小、易成熟的原料。上浆时经常用的原料有淀粉、水、鸡蛋、盐、小苏打、味精等。在用爆、炒等方法烹制菜肴时,所用原料系软嫩薄小的丝或片,又是急火快炒、一锅成菜,菜肴的质量要求嫩滑柔软,这就要求在烹制前对原料先"码芡"。

上浆——原料形小质嫩,适宜油温90℃左右过油或者汆水

“码芡”后滑炒的肉片——口感细嫩爽滑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七——“着腻”

“着腻”是勾芡的行话,是在菜看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芡汁喷入锅内收汁而成。勾芡是烹调过程中一项非常普通而又重要的环节,其适用范围广泛,用于煽、炒、烧、烩、炸等方法。烹制菜肴都要经过这一环节。勾芡后可使汤汁变浓,附着在原料上,使菜肴滋味鲜美、质地柔嫩,色泽美观。

勾芡——着腻

勾芡——使麻婆豆腐形成汁液浓稠、色泽光亮美观的特点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八——“冒水”

"冒水"是焯水的行话,就是把经过初加工后的原料,放入水锅中加热到半熟或刚熟的半成品,以备进一步切配成形或烹调菜肴。需要焯水的原料比较广泛,大部分蔬菜及一些有血污或有腥、膻、臊异味的肉类原料,都应焯水。焯水可使植物性原料菜肴色泽鲜艳,味美脆嫩;动物性原料可以排除血污,去除异味等作用。

蔬菜焯水“沸进沸出”——维持色泽和营养的好方法

动物性原料焯水“冷水下锅”——去除血污和异味的好方法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九——“粗拉腰子,细拉肝 ”

粗拉腰子,细拉肝 ,意指用刀切制猪腰和切制猪肝尖(肝片)规格的质量要求。即∶腰子创刀刀距不宜过细(过密);猪肝片不宜切得过厚。因为这两种烹饪原料质地细嫩,含水量高。为适应爆炒类菜肴"炒腰花"、"馏肝尖"旺火速成的火候需要,使之达到脆嫩的质感效果,刀工就必须以之相配合。"粗拉腰子,细拉肝"是历代厨师经验的感悟。"炒腰花"刀工成形的要求是∶直刀剑刀距以0.3厘米左右为宜,刀深为猪腰厚度的五分之四为宜,斜刀制刀距以0.5厘米左右为宜,刀纹深度为猪腰厚度的五分之三为宜;"炒肝尖"刀工成形的要求是∶出刀要快,成片要薄,以0.2厘米为宜。

猪肝切薄片

猪腰刀距不宜过细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一指红油 ”

“一指红油”是指川菜中对爆、炒、熘和干烧类菜肴的出品标准,它要求在烹制时严格掌握油的用量、味汁入锅的时机及炒制的火候,成菜静置一会儿便吐出宽度约有一指的边油,这便是俗称的“一指红油”。要想达到此效果,操作时需牢记“旺油包汁”这个要领。

香辣爆兔丁

川味干烧鱼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二——“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 ”

“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 ”,是古人对原料科学搭配的经验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吃货们的不断研究,很多搭配已经被改良。“鱼不蒜”其实是为了保住鱼的鲜味不被掩盖;“羊不姜”指在烹制羊肉的时候,不宜放姜,最主要的是因为羊肉和姜都是温热性的食物,若两个在一起食用,温补作用过于太猛,易上火。“牛不韭”有“羊不姜”的意思,另外牛肉和韭菜一起烹制会影响牛肉的口味和口感。这点上,还是因人而异,适口者珍。

牛羊肉清炖便是美味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处方 ”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处方 ”,冬天天气冷,人们喜欢吃热性物,比如羊肉。胃内很容易积火,萝卜性寒,可以祛火。冬天常食萝卜,到了春天就不易上火。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吃冷、凉食物,胃内会聚集大量湿气寒气,一到冬天,很容易发作胃病。夏天湿气加重,浑身乏力,食欲不振、无精打采。姜为热物,可以祛除湿气,是三伏天必备的食品。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三——“鲤吃一尺,鲫吃八寸 ”

“鲤吃一尺,鲫吃八寸 ”说明的是鲤鱼和鲫鱼最适合食用的大小。鲤鱼是两年成熟的鱼类,头一年的鱼苗到第二年的秋天正好长成一斤多重,一尺左右,所以便有了“鲤吃一尺”的说法。关于“鲫吃八寸”是说明鲫鱼不宜过大,鲫鱼长到“八寸”的时候是味道最为鲜美的时候,还有吃鲫鱼,应在冬天,民间有,“勿吃三月鲫”、“冬鲫夏鲇”之说,都是对什么时候该吃是肉最厚味最美的经验之谈,但也并非无道理。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三——“一堂二灶三墩子”

“一堂二灶三墩子”意指早年美食业内三个重要的工作岗位。在酒楼或饭馆内,"一堂"是指堂馆(今称服务员);"二灶"是指在炉灶上炒菜的厨师∶"三墩子"是指切配菜的厨师。堂信周旋于各种人物之间,巧理各种场面热情招揽顾客,灶上的厨师细心烹制菜点,切配的厨师精心切制原料和组配菜肴,三者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把生意做好。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四——“细切粗斩 ”

“细切粗斩 ”意指加工肉馅对刀工的技法要求。如扬州名馔"清炖狮子头",即是依"细切粗斩"的刀工工艺要求制作的。细切粗斩讲究的是肉粒要加工均匀,肉粒成形后再经斩剁,且不可过细。肉馅经调和成圆,再经烹调成菜,达到肉圆成形而不散,一触即碎,食之入口即烂的火候程度。

剁肉末

清炖狮子头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五——豆面糕 “三不要”

豆面糕 “三不要”:北京小吃俗语。意指吃食豆面糕 (俗称驴打滚 )要做到 :一是不要深呼吸,二是不要大口吃,三是不要边吃边说话。这个 “三不要”都是为了防止干豆面呛入口鼻。干豆面吸湿性强,往往粘到鼻腔或上膛 (腭部)不易脱离。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六—— “常吃葱,人轻松”

“常吃葱,人轻松”是民间饮食俗语。意指春天的葱是一年中营养最丰富的,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因为此时生长出来的葱,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已不再是香料而是特殊的补品。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体机能,补给热量,特别是贫血、低血压和怕冷的人更应该多吃。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七—— “蒸七煮八烙十成 ”

“蒸七煮八烙十成 ”是北京小吃美食俗语。意指采用 “蒸”、“煮 ”、“烙”烹饪方法所要达到的最佳火候程度。这是历代厨师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成品效果的概括。如按十成的程度烹饪,“蒸包子”以七成的火候为最佳程度; “煮粥品”以八成的火候为最佳程度;“烙褡裢火烧 ”以十成的火候为最佳程 度。烹饪菜点的火候程度讲究的是力戒过分和不足,这就是中式美食的魅力所在。

褡裢火烧

美食制作行话俗语之十八—— “锅子底儿 ”

锅子底儿 ”北方民间餐饮业俗语,意指吃涮羊肉时有一套调料,如麻酱、酱油、虾油、酱豆腐、辣椒油、腌韭莱儿、料酒以及白菜、粉丝等,叫 “锅子底儿”。


中国美食文化,用“博大精深”不足为过。美食制作中的行话俗语,举不胜举,不管是教我们吃的,还是教我们做的,都是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虽然有很多行话俗语已经不再使用,但其背后却是前辈们的汗水和付出。

不知大家是否还有更为经典的美食中的行话俗语,贡献在评论区,给大家共同学习。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