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豪语
甚至有人怀疑“怀疑者”鲁迅老师为什么这么多疑。
并由此追溯到到鲁迅小时候的遭遇,家道中落,吃尽了世间的冷眼,从而“怀疑一切”人世间美好的事物。这种看法不免武断。前言:这篇文章是应《中国青年》杂志编辑约稿,参加“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的应征稿件,刊发在该刊2016年第18期上,该刊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特别制作的大型纪念专题“你,还认识鲁迅吗?”,用长达18个P的篇幅纪念鲁迅,实为难得。今天将拙作《怀疑之后,对世界温柔以待》稍作编辑,分别连载在此头条号【青年鲁迅学社】上,与广大阅读鲁迅先生的网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关注【青年鲁迅学社】。
今日第一篇标题为《“怀疑者鲁迅”:到底在怀疑什么》。
“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先生关于怀疑精神的一句名言。在某些场合被经常被我们借用当作说辞。比如在青少年叛逆期,父母、学校、社会、他人给我们传达的某种价值观时,我们有些不认可的时候,就会拿这句话作为“托词”。
还可以加一句“从来如此,一直这样,便对么”,怀疑终归是怀疑,如果不进一步在理性的轨道上去反思,并着手改变,怀疑者的价值,似乎还不如《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所为。
鲁迅本人在别人抨击他多疑的个性时,说道:“多疑没有什么不好。如果疑来疑去而不做结论那就是不好的。”的确,在没有科学精神的“怀疑一切”中只有“毁灭”的破坏欲,只不过是懒惰的美丽借口。
与之相对应的个人言行表现只能是浮躁、偏执和盲目的自大。
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怀疑者”之一的鲁迅先生,一直在怀疑当时所处的社会,以及当时社会上的一切。说他“怀疑一切”这一点似乎不容怀疑。
“怀疑者”鲁迅怀疑什么?
鲁迅先生怀疑过很多东西。从父亲的死,开始怀疑中医,多半是庸医,然后去学医;留日时期,因为“幻灯片”事件,又开始怀疑医学的价值;在尚未毕业的前提下,就与友人同办《新生》刊物,后转而从事新文艺运动;回国后,又目睹了新党王金发、秋瑾等人的经历,进而怀疑辛亥革命的意义。
大清国是灭亡了,头上的辫子也减掉了,就能欢呼革命的胜利么?那根垂在每个人思想深处的辫子,却一直挂着,无时不在。
他进而怀疑国民的精神状态,是否能成为新的革命者和建设者。转而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下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著名作品。作为怀疑者的鲁迅并未停止在怀疑这一个节点之上,而是不断的前进,用各种方式与途径,来改造这个社会。
虽然也有人怀疑“怀疑者”鲁迅先生的为何如此多疑。并由此追溯到到鲁迅小时候的遭遇,家道中落,吃尽了世间的冷眼,从而“怀疑一切”人世间美好的事物。这种看法不免武断。
一个人青少年时的遭遇肯定会在未来的精神发育过程中留下痕迹,但不至于以此推断一个人的怀疑精神就是来源于此。反推,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坏境里,衣食无忧,那他就不会去怀疑周围的一切?或者说从不怀疑么?
但鲁迅先生并未止于“怀疑者”这个唯一的角色。他在怀疑的基础上,开始理性思考,并行动起来。
他怀疑国民的劣根性,并未因此跌入单纯批判的泥潭里,而是开展创作,筹办各类文艺期刊,支持各类文艺团体,去改造国民性,造就“新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怀疑者的鲁迅,并不是时刻都在进步。他也有过苦闷,也有过彷徨。但同样在这样的苦闷与彷徨里,他像一匹孤独的狼,舔干精神上的伤口,又开始战斗,去怀疑周遭的这个世界。
鲁迅的伟大,不止于他“怀疑者”的身份;更体现在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文艺建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