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市(5)
龚志珍
豪爽的忧虑在白天倾斜,吟诵的同志是天涯。就是这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这首爱国诗,借花自喻,赋花以情,情景浑然一体,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被称为龚自珍诗作的压卷之作。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诗题“己亥杂诗(其五)”:己亥,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己亥年,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杂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这里指的是组诗;“其五”即指组诗中的第五首。
清道光十九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定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
作者写第五首诗时,正是刚刚离开京城之时,当时正值暮春季节,杂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纷飞。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诗人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这首诗。
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这两句的意思是: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这两句抒写辞职南归时的离愁。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明点“离愁”。
诗人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说“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接下来“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说自己一离京师,从此便如远隔天涯。诗人此次离京,先东行至通县,再沿运河南下,故说“东指”。“即天涯”,是说一出国门,即同天涯。这里有对朝廷的眷恋,也有对国事的忧念。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这两句抒发诗人报国之志。
这里的“落红”二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
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
此时诗人在想落红护花。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但诗人却认为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肥,化作春泥,要养育来年的春花的有情之物。
落花有情,表现在去孕育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
正如诗人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传给学生,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
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为国为民奉献的决心,成为传世名句,激励着许多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总之,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抒情议论相结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和至死仍不忘奉献国家的一腔热情。
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日暮、天涯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意旨,正可谓“落红亦有情,春泥更护花”。
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