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名言学孔孟之道与专家交流】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孟子篇)

时间:2023-03-13 17:36:3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孔孟的道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其内容博大精深,但其要旨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承认:

用传统的术语讲就是“内圣外王”,即通过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以此影响和治理天下。

其中,孟子自认为是孔子的私塾弟子,间接地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衣钵。他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学生的学生,所谓“受业于子思门人”是也。但由于他的成绩突出,发扬光大了孔子学说,故被后人尊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孟母三迁)

孟子全面地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理论,并有所发展。如孔子须臾不离仁,而孟子则常常“仁义”并重。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是人类最安宁的住宅;义是人间最正确的道路。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曰“舍生而取义”。孔子也曾提到“义”,但并未重视。到了孟子则把“义”提到了与“仁”相并列的地位,从此,“仁义”相连,成为孔孟之道的精粹。

在做人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天生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即每个人都有善性,都有可能成为仁者、圣者。“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 》)人之所以为恶,除了环境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人自身自暴自弃不肯努力造成的。因而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良知”“良能”,培养起自己的“浩然正气。”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天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自已解释浩然正气是一种能量,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了。

前面我有一篇文章——《红尘世界,为什么偏偏中国人爱讲“义”》,里面提到的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具有这种浩然正气的人。孟子称这种人为“大丈夫”。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人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广阔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中庸”位置,行走在天下正义的大道上。实现志愿时,就和人民一起沿着大道前进;不得志时,也独自坚守自己的做人原则。拥有富贵心志也不放纵,身处贫贱志向也不改变,面对威势武力也不卑躬屈节。这就是大丈夫。

可见,孟子的“大丈夫”比孔子的“仁者”,多了些刚气,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姓“善”。

在政治上,孟子因袭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倡“王道”。所谓“王道”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效法历史上圣明的先王,不要为了争城占地去发动不义的战争,那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了一个个人间悲剧。孟子沉痛而愤怒地指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离娄上》)。因而他要求对那些好战者绳之以法,“善战者服上刑。”同时孟子也向那些统治者指明了夺取天下的正确道路,那就是要想方设法获得民众的支持,赢得民心。他以商汤、文武称王天下为例,说明了仁者爱人,人亦拥之的辩证道理。他说“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孟子.滕文公下》)。由此他得出了“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的结论。(《孟子·离娄上》)。因而他要求,政权必须掌握在仁者手里,否则国家就会有危难。

他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国家必须由仁者管理。如果不仁的人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民众。结果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没有法律准则,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的,那真是侥幸了。孟子这段话太深刻了,他揭示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规律。美国与我们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信仰也不同,但它对国家领导人的道德却有着极高的要求,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就在这里。

在政治实践中,孟子认为必须要把民众放在第一位。他说过一句名言,叫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句话的价值就在于他说出了政治的本质。后来的李世民、毛泽东对此都有深刻的理解,李世民说“船能载舟,亦能覆舟。”毛泽东则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可见真理的不易性。因而孟子主张要关爱百姓。首先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固定资产,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让人们知书达理。人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就是一个心怀“仁义”,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孟子的政治理想。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