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早些时候说的关于孝道的话,到了现代,争议很大。原话是:“爸爸,看它的意思;父亲,没有看见那条线;三年来父亲的道路上没有变化,可以说是孝道。
”传统的解释是父亲活着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看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父亲的志向,可以说做到孝了。这个话被打上了愚孝的烙印,被现代人所不耻。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注解,比如说这个“道”指的是父亲的职业,因为那时候子承父业,而且某种生活用品的制造是他家的独门绝技,他要不继承,老百姓连物件都没得用了。
还有说这个“道”指的是父亲的合理的部分,也就是说长期不改变父亲合理的部分。
这些解释被很多人认为是给孔子在打圆场,他们认定孔子就是在倡导愚孝。
忠孝是孔子理论的核心,但孔子一直都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每个角色都要各安其份。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儿子才会孝敬;儿子有个做儿子的样子,父亲才会慈爱。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父母有错,就得反复、委婉地去劝谏。孔子并没有说要一味地顺从父母。但是,你劝了,就是不听,你还能怎么办?总不能揍他们吧!只能是“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该尊敬还得尊敬,该孝顺还得孝顺,虽然心里难受,但不至于怨恨。孔子的这段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说这个“道”是职业或思想的话,要是父亲是个强盗,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难道做儿子就得必须跟着做吗?孔子再倡导愚孝,不至于倡导到这种地步吧?
还是那句话,对古代经典的解说没有标准答案,你认为解说得合理,就是最好的解说。前面所列的两个注解,在逻辑上是通的,说不定其中之一就是孔子的本意。
那么本人的理解,“父在,观其志”是说父母在的时候,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独立意识,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天赋、喜好等,培养孩子健康进取的志向,教导孩子遵从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处事原则。现在的家长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有人会说,古代和现在能一样吗?古代和现代是不一样,但很多事情,特别是思想观念,都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计算机的运行原理是从《易经》中获得的灵感;照相机来自于墨子的理论。没有哪个事物像孙猴子一样是从石头里突然蹦出来的。好多事物,不管怎么发展,不管过了多少年,道理是相通的。
“父没,观其行。”是说父亲不在了,突然没有了约束了,要看这个人的行为举止等是否自律。它与“父在”是相对的,就是说父亲去世后的所做所为是不是跟父亲在时一样。有监督时还可以,没监督时能不能做到“慎独。”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个“三”,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大多数情况下是个概数,指很多,很久,多数等等。个人认为这个“父之道”,就是祖上世代传下来的优秀家风。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以解释为父母健在时,看他是否能在父母的熏陶下培养了健康进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看他是否能按照父母生前的教诲做人做事。如果他能长期践行父亲传下来的优秀家风,这才叫孝顺。